牧风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ccashq 一个湘里人的梦,便是风的自由舞步. 言所盼,非盼急出。

博文

加州阳光之四十六 海外兵团不是海盗-与李侠先生探讨 精选

已有 6575 次阅读 2008-12-6 15:52 |个人分类:加州阳光|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海归, 人才引进, 加州阳光

早几个月就已经读到李侠先生一篇关于科技麦客的文章,比喻很有意思,当时也没有读得很明白,主要是麦客的定义问题。今天再读李兄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上的一篇文章《科技‘雇佣军’与科学地图上的飞地现象》,终于明白了李兄希望表达的意思,这个‘飞地’和‘空心化’定义是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用在李兄这篇文章里面是非常恰当不过,而且很符合了李兄潜在的忧患意识。我想这样的文章发表在高等教育期刊上无疑是提醒决策者在引进人才和筑巢引凤的同时,也要考虑对外来和尚的政策性‘保护’,正如中国建国之初大力引入苏联专家一样,最后免不了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我想李兄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站在国家利益上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来都应该是决策者考虑的第一要务。所谓的科技雇佣军在李兄的定义中是具有国际学术地位被中国引入而被赋予了足够决策权力和被分配了不菲资源的这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必须是不具有中国国籍,也就是说他们很有可能一夜之间订好飞机票一走了之的专家学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于重点实验室、学院、大学、或者官方决策机构有足够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不加提防的话这些外来和尚很有可能根据母国的利益需要而利用他国的资源。如果我以上的解读没有很大偏差的话,我觉得李兄的判断应该是出了很大的偏差,那就是把学术上的人才引进和政策上的顾问委员会等同了起来。什么样的假设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论,李兄的假设是外来和尚要抢水喝,但是就我所知,在学术上引入国际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是利远远大于弊的。这一点日本比中国走的更远,不仅学术上把一流专家请了来,而且在政策制定上也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意见。我以前在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是跟随的板东义雄先生。板东先生似乎更热衷科技社会工作,他领导筹办的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ICYS办的很有声有色,其中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他善于充分利用国际材料学专家的影响力来共同发展这个青年科学家孵化器。在他的眼里,专家并不是充门面的,而是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扩展学科方向、提高中心国际影响力而设备的。每一位顾问成员都需要和ICYS成员面谈工作,这一点是我很羡慕的,其中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顾问委员会还需要参加年度的中心发展报告评审会,将来的发展计划审定,这些信息在ICYS网页上也都是透明公开。如果国内科研单位和部门对于海外专家给予真正的尊重和倾听,而不是如同一些期刊的做法只是充门面,那么也不会出现我们常抱怨的蹲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

说句实在话,李兄说的科技雇佣军如果是指本土化的科技雇佣军,那我会站起来鼓掌佩服指出这种现象负面影响的勇气。多少年来,国内搞得双聘院士风风火火,阿猫阿狗学校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有多少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了,之所以把院士级雇佣军吹的这么重,不过就是为了申请重点学科打好基础,申请项目人脉更广,我们需要否认这些么?还有一些重点实验室,不也就是变相拉拢无形资源的幌子?真正对于资源分配和政策有影响的并不是专注于学术发展的引入单位和被引入雇佣军,而是本土化已经占领山头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谓学科带头人。如果不打破固有格局,如何才能够有所发展?高层次的雇佣军引用当然要战略上高估其中的风险性,但是在当代相对开放的时代,政策制定者应该也必然会对外来和尚(说实在话我没有绝对把握这样的引进在中国是否依然成为了主流,否则我们似乎在说一个空概念)的不确定性作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总的来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些雇佣军有朝一日会突然卷铺盖走人,如果真走,该反省的不应该是当事人。而且退一步来说,雇佣军的学术影响力和对于后备力量的培养作用也不应忽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挖空心思去学他们新的理念和思路。李兄有一个担忧,就是‘学术安全’。就我的理解来说,学术永远是不安全的,如果你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学术永远是不公开的,除非你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互联网的发展和世界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可以说学术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在交流中发展的动态的知识新陈代谢过程。如果我们不掌握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精髓,即便把该组仪器设备都copy过来,也只不过是一个重复他们工作的跟随者而已,这和MADE IN CHINA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更正心态,要引进就引进他们的思想。要知道海外兵团并不是海盗,而是西学东渐。

至于李兄在第二部分谈及的‘飞地’和‘空心化’现象,由于第一部分对于雇佣军理解失之偏颇,所以对于‘麦客’的认识也带有强烈的‘流失’意识。就我最近读到的美国新闻就谈到中国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来美留学的人数增长很猛。还有新闻说清华科大出来的在美毕业的博士生已经占了应届博士毕业生更大的比重。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人才流失,反而我们要感谢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后备军,如果美国高等教育大门关了,我们还会用什么词汇来取代‘流失’?而且李兄给了很详细的数据表明77.6%的校长、80%的两院院士等等高端人才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这恰好不是给中国教育系统施肥么!我要说,趁着现在欧美经济不景气,教育部和中科院应该更大力地投入访问学者计划,国外著名实验室现在都没有粮草过日子了,正是欢迎带口粮过来学专业知识的海外包括中国学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读到‘本土科技场域内生态平衡将被严重打破’这一句,我觉得李兄还不过是担心地早了一些,原有的生态系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真正打破了我们要鼓掌!现在中国引入人才政策不过和当年改革开放初期很相似,我们不可能先从利益中心改革,而是先从农村继而沿海这些保守势力不屑顾及的地域开始,所以我们要建立新的科学院研究所,要成立新的研究中心,要设置新的岗位,只有这些学术特区才能容纳新来的和尚。我知道未来人才改革最大的难处就是如何逐渐将原有的生态环境完全取代掉,如何把特区模式发展到传统学术阵地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课题。当然,人才观当不能以海归就是宝这个态度,政策上的倾斜对于海外学者的回归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也不可忽视本土优秀人才的鼓励性政策。我们在承认差距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和公平客观。

其实我一直在想,真正危险的不是学术上的雇佣军制度,而是国外大企业在高校和中科院逐渐渗入的研发中心,这些研究共同体的潜在威胁似乎并不被人重视。比如说,大学各种冠名奖学金,冠名单位只要投入很少量的资金就轻而易举捕获了年轻学子的价值定位和目标,这比在电视台投入上百万广告可要便宜多了,我们大可嘲讽自己人才培养反而都送给了外国企业,自己国有企业却被冷落:如果要说‘飞地’和‘空心化’的话,这就是国外企业在中国最隐藏的‘飞地’;这就是国内人才库最隐藏的‘空心化’。郎咸平屡屡讲演说中国是最大的制造国概念是很清晰的,其中他还没有点开的一点就是本土低成本智力制造国,由于我们的智力完全被国外企业合法地利用制造利润,我们也就没有可能强求‘实心化’。这一点在科研上也不鲜见,要知道跨国企业在科研系统建立联合实验室也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我们的智力‘空心化’岂不是更加严重?我们国家研究主力军倒是要正点上班为国外企业创造知识财富了,我们该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呢?

我知道李侠先生对于国家政策对于海归偏斜是有很大意见的,另一方面海外学者又对于国内学术环境也有不少意见,这里面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随便写上这些意见,权当是陪李兄吸完几根烟,度过一些无聊的夜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17-49968.html

上一篇:'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无防'?
下一篇:加州笔记之十 陶瓷围棋子
收藏 IP: .*| 热度|

13 李侠 武夷山 杨玲 李小文 向峥嵘 马昌凤 刘进平 王安邦 王德华 黄安贻 曹聪 侯振宇 hetianwei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