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yizhang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yizhang6

博文

按标题搜索
What do you believe?
2013-12-30 01:02
刚才听到这句话,觉得特别好,记下来 “One child, one teacher, one book, one pen can change the world.” ― Malala Yousafzai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5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信号途径中的负反馈
2013-12-29 11:18
细胞内的信号途径用于联系和指挥从单个分子到整个细胞的活动,其重要性可以类比于人类社会的法律、政府和意识形态等等加在一起。所以,信号途径乱则细胞乱。 从人类社会来看,人民希望建立法治公平的社会,防止滥用权力。可能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得很好。做得相对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层的声音能发出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28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生物体内的量变到质变
2013-12-15 15:03
动物体内有很多种细胞,有“大不同”的,例如神经元和皮肤细胞,也有“小不同”的,例如神经元也分很多种。这种“小不同”在于形态或者功能上的一些细微区别,而这些“小不同”的细胞有比较近的起源。如果我们看看细胞内部,“小不同”可能反映在某些大分子或者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的数目或规模不一样。有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296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癌症为何难治?(发育的鲁棒性)
热度 1 2013-11-24 10:31
癌症与退行性疾病( degeneration )属于目前最难治的疾病。从成因上来看,两者是相反的:前者产生了人体不想要的东西,后者失去了人体必需的东西。但从机理上来说,两者是很类似的:改变了细胞的正常发育程序。 鲁棒性( Robustness )是很重要的科学名词,从数学,生物到社会学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因为鲁棒性描述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3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不一致的一半与全部(遗传学)
2013-10-20 20:44
在遗传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种实验是设计筛选模型来研究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简化实验复杂度,很多时候研究者看 heterozygous interactions ,就是把两个等位基因的其中一个突变,而另一个是正常的,这样基本可以认为这个基因的表达量缺失了一半。因为这一类实验做起来相对简单,研究者发表了很多论文,也有一些重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2801 次阅读|没有评论
锻炼你的线粒体
热度 1 2013-9-30 11:09
我最近关心两个问题,第一是每周只打一次篮球够不够运动量,第二是米饭是否该少吃一些。因为我是南方人,吃米饭的习惯从来没改过,也没怎么想过要改。 我不知道别人对运动的感觉如何,我在打球时的最大感觉是痛苦,除非你不想赢。说到运动的痛苦,我想到了中医的“以毒攻毒”,还有就是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药 metformin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5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进化的偏差
热度 1 2013-9-26 09:44
对动物发育起重要作用的信号途径不多,手指都数得过来。 重要的东西通常在不同物种之间,例如果蝇和老鼠之间,是高度保守的。把果蝇的某个与信号途径有关的基因拿掉会导致严重的发育缺陷,有些情况下,只要补回一个从人身上拿来的同源基因,果蝇又可以恢复正常。 生物学的特点是意外很多。有保守的,肯定也有不保守的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32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重复已发表论文结果的难处
热度 1 2013-9-18 13:32
做科研的人希望弄点儿新鲜玩意儿,要做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很多时候搞新鲜的东西就意味着冒险,犯错的几率就会攀升。这是事实,但我们不应该把它视为无所谓的事情。当在某个领域的玩科研的人把论文出错变为平常事的时候,那这个领域也就彻底崩溃了。 已经发表的文章有没有错,错了多少,只能从后来的研究结果来判断。如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381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生物学中的硬科学与软科学
2013-9-11 12:44
大家都知道,生物学的一大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只要我们没有办法量化生命力,生物学研究的这个特点应该不会改变。如果某篇研究论文的实验数据有问题,那以之为基础的所有其他实验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都是有问题的。 有人喜欢把科学分为“硬”与“软”,我觉得这个有意思。按我的理解,能得出清楚、简单答案的科学可以 ...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66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