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21世纪还没有过很久,但知识流通速度以及获得知识的容易程度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在变,人要变。教育与学术虽然被冠予“基石”、“高峰”这类的名头,但也必须做出改变,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知识变得容易获得之后,首先受冲击的是老师的饭碗。其实中国人对老师有很好的概括:传道、授业、解惑。做好这三点就是教育的全部。在我看来,这就是真理,是不会随时间而退化的。如果一位老师只会教书本上的东西,那他只做到了授业的几分之几,总体而言,就是几分之几再乘以三分之一,肯定是不及格的。不过这是最高标准啦。如果老师都那么厉害,那世界早就和平了。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学生脑子里的东东多了,老师的脑子就得东东冬冬咚咚。老师可以评学生,学生评老师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市场化了嘛。
美国学术界目前面临的最大冲击恐怕就是经费难拿。经费一紧张以后,大家就会更加关注所谓的同行评价。这个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双刃剑的事物占了绝大部分,同行评价也如此。用得好,同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术资源的浪费,但用得不好,则会令学术界的大部分人都变成学术思想停顿、满脑子是人际关系的nice guy或者是走多平快路线的smart guy。这样学术界会把优秀年轻人吓倒在门外。
不过目前的学术界似乎也了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那就是学术界与高科技公司的融合。如果你觉得你可以改变世界,那就把你的学术成果申请专利,推销给工业界;如果工业界的人都是蠢材,不听你的,那你就自己开公司。在信息流通剧烈加快的背景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品研发的距离已经变得越来越近。搞果蝇的去领导搞老鼠的,搞人的去领导搞酵母的,这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当然,能找到资金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在学术界建树不多或者错误不断的人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学术界的“帅才”在这股浪潮中会有很大优势,他们更懂得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把场面弄多大。学术界的人往市场靠近,很多大公司也在改变研究模式,把“大锅饭”拆成小锅或者外包,加强与学术界的联系。
中国人的工作学习的勤奋水平应该是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如果教育与学术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那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法治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提高透明度、解决纠纷等等都依赖于法治与政府的高效的服务与监督。脱离了这些,知识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指望政府会改变肯定是不够的,年轻人需要“从我做起”,尽量避免用盗版的东西,多参与公共知识的建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9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