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之以明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shu TopLiuChao@Gmail.com

博文

琴到深处的灵动

已有 2621 次阅读 2011-5-11 22:31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古琴, 成公亮

友XL南京访成公亮先生后记,授权刊于此

==================

 打开《如是宁静》碟片,暗红的附册,一直读到最后 “……具有深细的人情味。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温润柔情,源于心灵的演奏,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极致’”。想到老人镜框后清澈深邃的眼神,低头抚琴时干净利落的指法,喝茶闲聊中爽朗诚挚的笑容,心中就涌出淡淡暖意,坦荡自在的琴家,无外乎如是。

 

 自习琴起就晓得琴界有位叫成公亮的古琴家,是广陵派重要传人之一,但因己所学为泛川派,也就未多留心。记不起是什么缘由,无意间听到琴曲《文王操》,庄严肃穆、雄浑朴实,更可贵的是不失细腻深沉,旋律优美,欣喜而倾心之下,查知为成先生打谱,从此就开始留意成先生讯息,也开熟悉成先生打谱的古曲,创作的新琴曲,成先生所有曲子都给我细腻真实,有新意但不失古琴本音特色的感受。因此慢慢喜欢上成氏风格。前年所购三联出版的成先生 《秋籁居琴话》,书中对传统传统的反思,打谱的经验、东西方音乐的交流创作、教学笔稿,都有拨开云雾之感,受益匪浅,当时就感觉,成先生是真正的大师。但也就是喜欢,直到今年年初,突然迷上了成先生的曲子,加上琴学上积下的一些困惑和某些外界原因,最终下决心,一定要去南京拜访成先生。

 

 很少参加琴会、不大接待访客、不愿收学生,尤其几年前手术,之后身体大不如从前,就更加如此了。琴界对成先生评价也一致是为人低调、性格古怪。一个多月忐忑的准备,怕先生不待见,直接奔到南京,才联系先生,先生说怎不先电话,还好现在,要是早数日,就看不到他,还在北京,责切中不无关爱之意。

 

 翌日下午登得先生秋籁居。早前就听琴友传言先生清贫,但还是有点惊讶,老职工宿舍,一个堆满风筝电器家具的小客厅,两间卧房,一间是其女儿的,一间是成先生的,其房间几乎是集书房卧室琴室会客厅为一体,有两三人就挤得挪不动步了。其实改善条件对成先生来说太容易了,可先生太坚持原则,太理想。孤独的浪漫主义在功利市场社会注定是失败。好在先生乐观。

 

 我们围做在先生房内,喝茶聊天。成先生是不讲究茶具茶杯的,一个热水瓶一个瓷罐几个小杯,但先生懂茶,绿茶红茶台湾茶,都有见解。一如先生的琴,没有过多表面东西,相当有内涵。喝到台湾茶时,成先生给我们讲起了在台湾任教的故事,讲台湾的风土人情,讲台湾琴人琴事,讲港台琴人对琴普遍的执着认真态度。最意思的是说佛光山的星云大师,星云大师庙里有位比丘尼剃度前是空姐,星云大师曾手指女尼对成先生说 ,以后买机票找他,可以打折。成先生边比划边笑,说这段印象特深刻。大概是成先生觉得佛教还是有人情人性的关怀,所以在创作的佛教琴曲里,成先生还是浓浓的人文情绪,藏不住感情的宣泄。

 

 聊起琴坛,成先生慨叹,不停的开会,可几十年前就提出过的问题到现在还是没解决,有人每次开会发言就说弘扬民族文化这种空话套话敷衍,没人研究问题做实际具体的事情,所以他不愿意参加。数十年来,成先生经常一个人携一把破琴到乡村或者山坳里,静静的创作、打谱。虽然重大学术或演奏活动几乎都看不到成先生身影,但成先生几十年的成就是没有一位琴家可与之相较的。而对我所疑惑的问题,老前辈的琴风就都好的论调,琴要慢弹越慢越好的观点;在先生这,不是问题。先生直言,某些老前辈就是弹得不好,音准都不行,而老前辈弹琴是普遍比现在快,其实弹琴如说话,该快就快该慢就慢,不能口吃也不能没断句。要讲究旋律,讲究音与音、句语句、段与段的强弱、快慢关系。

 

 琴界都知道成先生爱放风筝,据说,台湾高校请成先生去教学,成先生问的第一句就是,有地方放风筝没,性情就有如此!成先生家旁就是武陵公园,放风筝是很方便的,有人曾说,找不到成先生就到公园去等,一定可以遇到。我们此行特意买了两本有关风筝的书给成先生,果然先生喜欢,尽管视力特别不好,还是拿到手里就不停翻看,连声道好。之后,成先生在箱里翻出《如是宁静》的碟片,每人送了一张。说起唱片,成先生说至今已经出了七张,够了,今后不会再出了。

 

 渐渐的,阳台上夏日阳光变柔和,茶慢慢喝着,成先生给我们放起了琼英卓玛的音乐,印度风格与现代融合,一边放一边叫我们欣赏讲他的理解,听到旋律优美的地方,更是不自觉地闭目哼起来,手打起拍子。随即还打趣道,琴有什么好听,我就不听,这个多好听,这么优美的音乐,写作啊喝茶啊听听,多舒服。

 

 成先生对音乐有异常高远宽阔的视野,又有对音乐深刻的理解,表现在古琴上,就有了相当成功的作品,从钢琴曲借鉴来的《太阳》,从印度音乐借鉴来的《沉思的旋律》,从二胡移植来的《听松》,与西方长笛的即兴唱片......成先生提到,上次听到台湾一位年轻作曲家写的曲子,惊住了,从创作手法到和技巧都相当新颖高超,内地完全达不到,他就写不出。谦虚而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也是成先生走得远的原因之一,也是那些固步自封的琴家望尘莫及的原因。所以古琴在成先生这不是什么遗产,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能诉说内心的音乐。这个社会风气下,不喜欢成先生风格乃至反对攻讦的,也是不稀奇的。

 

 茶过数询,我提出请成先生抚琴的愿望。先生走到门旁墙角的琴桌前,拧开台灯。掀起白手巾,黑纹红底静躺在那里的就是著名唐琴“秋籁”。成先生说最近弹得少。听得出也看得出,因为很多弦都跑音了。成先生校好弦,弹了一下《归去来辞》的片段,指法也特别细腻,这应该就是成先生说的,什么指法出什么音吧。大概是听我说在对视频录音自学《文王操》,成先生又弹起文王操,那么投入,每一个音,都是情感在跳跃。此曲成先生重复弹了几段,就未多解说。然后是《太阳》片段,边弹边示范讲解如何体现音乐的语气,强调了乐句的概念,成先生说要弹琴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演奏方法——左手怎么样、右手怎么样、怎么弹、怎么按,都得要细究,要下功夫努力学习,不是一两句大话就能解决的。不能动不动就把哲学的道理搬出来,如果弹奏技巧上具体的、细节上的关键问题不解决,就永远表达不了其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中间我插进去几个小问题,成先生都耐心的解答,特别感动是,示范时先生还是那么投入,即便一两句,也是仿佛一个人在深情自语。气场相当强。我也借提问摸了一下“秋籁”,这是我接触过的第一把唐琴,音质确实好,松透到让你震撼。

 

 成先生名闻天下的《忆故人》,幽婉悲怆,我曾特意在成先生网站上下载谱子,对录音摹习过,虽然成先生谱子记得相当详细,但还是有两处不大懂,这次来,自然希望近距离观摩手法,但我内心很是犹豫。成先生在书中就说过,别人请他弹《忆故人》,他说不弹,弹了太伤神。禁不住的我还是开口了,我请成先生就只示范那两处,成先生就从我有疑惑处开始弹,讲得很详细,讲了两三遍,但往后弹就没停,沉浸着弹了好长一段。曾经有人问成先生,弹《忆故人》在想什么,先生默然不答。有琴家说这是成先生多磨多难的情绪体现,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但我特别难忘的就是成先生弹到情绪高涨的地方,突然抬头对我说,你听,这都在哭了。那一刹,我几乎呆了,原来成先生每次弹这里,都是“哭泣”着的。难怪,我明白了成先生说,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古琴也是的意思。还好成先生自己换了曲子,弹起了《袍修罗兰》第六首《见》。

 

 弹了有些时间,看看时间不早。我请成先生一起出去吃个便饭,老先生竟死活不肯了。而成先生的女儿也回家了,在细心的给先生削梨子。见势我们只得作罢,末了同行的C君请成先生在准备好的《秋籁居琴话》上签字,成先生拿着笔,对着书页自己的照片,看了看,自言自语的说“嗯…..这个人,就是我…..”,太有意思太好玩了,成先生性情一点也不怪,相当幽默,相当亲和。我没带书,就请成先生在《如是宁静》碟片的附册里签了个名。

 

 成先生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外,都是几个不大擅长言辞的人,彼此没过多的深情语,更没多的套话,三两语祝先生保重身体后就离开了。归途C君说,以后有时间,咱应该多看望成先生。是的,要多看望成先生。

 

 在我眼中,成先生具有高度的人文光芒,是消褪的文化的底色,是悲壮文化的遗音。而先生弹的《忆故人》,我猜测,会不会是对人生泣血的叩问,对生命的困惑和迷茫呢?

 

 PS:尼泊尔的琼英卓玛与中国琴家成公亮将于九月份在上海音乐学院音进行过音乐对话——《心与灵——梵呗与古琴音乐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119-443113.html

上一篇:带琴坐火车和航班的方法
下一篇:残香
收藏 IP: 113.26.127.*| 热度|

2 武夷山 刘波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