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彭松林:图书馆不要被元宇宙中的虚幻所迷惑,切不可“脱实向虚” 精选

已有 6090 次阅读 2022-4-28 09:05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陈定权,尚洁,汪庆怡,程诗谣,郑炜楠,彭松林.在虚与实之间想象元宇宙中图书馆的模样[J].图书馆论坛,2022,42(01):62-68.

    彭松林特别强调图书馆切不可“脱实向虚”,不要被元宇宙中的虚幻所迷惑。

    社会形态的进化和文献载体的迭代引领了图书馆职责使命的嬗变与服务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国家管理与社会教化的要求推动图书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官到私、从封闭到开放、从有偿到公益的变迁,近代以来更是构建起了庞大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大众关于图书馆的思想认知和现实接触从虚无走向现实,图书馆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与教育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先后经历了泥板、纸莎草、甲 骨、简、锦帛、兽皮、纸、胶片、软盘、光碟、本地数据库、网络获取机构库等载体形式,用户从图书馆获取的服务内容亦从现实的文献、资料逐步走向虚拟的信息、知识乃至智慧,图书馆服务正在缓慢转向虚实并重。“虚”与“实”的融合共生关系演变逐渐发展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形态逻辑,特别是图书馆采集资源和服务用户的方式虚实互构,相辅相成,奠定了图书馆虚实相生的工作基础。

    近代以前,承担图书收藏保管职能的各类机构穷尽千方百计保存实体的文献,以利更多的人领悟和掌握那些隐匿其间的知识。文献留置其中,知识流转于外,文献与知识之间呈现出源与流、实与虚、静与动相对应的内在本质与工作逻辑,实体文献服务保障了虚拟知识的生产和增长。近代以来,图书馆运用声、光、电、磁等技术采集、收藏和组织各式各样的文献、信息与知识,逐步推进图书馆实体资源的虚拟改造与远程供应,破除图书馆服务的时空局限,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虚拟服务以其载体上的轻量化和形式上的便捷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欢迎,但它并没能取代传统的文献服务,而是开辟出数字借阅、数据分析、远程获取、信息空间等新服务内容和手段,以创新和扩充图书馆原有的服务,图书馆理念、模式、服务等表现出虚拟和现实的局部分野与整体融合趋势。实践表明,实体文献保存整序的现实需要奠定了图书馆诞生的基础,虚拟服务压缩时空的功能特质巩固了图书馆发展的前景,一实一虚,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图书馆事业虚实相生的服务根基。

    面对虚拟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改造冲动与转型诱惑,要特别注意避免图书馆被拖入脱实向虚的黑洞而失去自身的本真。当前社会的信息通信与数据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离万物互联、虚 实融通的世界图景更进一步,基于技术驱动和需求引领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正在进入智慧化阶段。在“技术决定论”鼓噪下,“图书馆消亡论”“无纸化图书馆”等论调沉渣泛起, “去中心化”等虚无主义式的图书馆思想甚嚣尘上。新近出现的元宇宙点燃了人类关于虚拟的“平行宇宙”的诸多遐想,有人认为元宇宙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高级形态,而部分图书馆界人士甚至判断元宇宙就是图书馆的未来。一时间众说纷纭,资本裹挟着舆论汹涌而来,关于“元宇宙”的集体狂欢已然热闹开场。

    不可否认,元宇宙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应用将为图书馆带来新的服务增长点,对解决当前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当中存在的“资源沉睡” “供需错位”“模式单一”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但元宇宙是否会彻底颠覆甚至消灭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图书馆能否脱离空间、资源、馆员、活动等实体要素而纯粹虚拟存在?人类对图书馆的现实需求会否在虚拟的数字世界得到完全满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切不可抱以太过乐观以至陷入片面和武断。从图书馆发展历史与现实来看,虚实交错是图书馆的基本和日常,任何一方都没有缺位过。时至今日,图书馆的空间、文献、馆员等实体要素仍是用户最大的需求所在,数字形态的资源、空间、平台等虚拟要素并没有能够单独支撑起图书馆履行其基本职能和使命。在图书馆迈向智慧服务的过程中,虚实融会贯通才是根本和前提。片面夸大服务的虚拟性,图书馆将在虚无缥缈中步入主体资格丧失的深渊,踏上不归之路。

    事实上,谷歌公司2002年启动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至今难言成功,比其更加复杂且充满大量未知因素的元宇宙图书馆甚至连概念尚难界定,相关理论研究才刚起步,而有关的资源转录、基础设施、技术储备等工作更是工程浩大,目前奢谈“元宇宙是图书馆的未来”不免是失之轻浮和武断。图书馆界曾经将虚拟视为图书馆实体服务的补充与延伸。当下图书馆虚拟服务仍然面临着资源内容庞杂、边界模糊不清、质量评价体系缺失、平台各自为战、规则标准不统一、多头治理和无序发展等困境。将来意欲为人类新造一个虚拟的平行世界的元宇宙,能否使图书馆摆脱当前的困境,建立起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技术的发展会不断拉近或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但用虚拟取代现实仍不具备可预见性,留待图书馆业界、学界乃至外围行业在共同协作中予以探索和解答。

    是故,面对扑面而来的元宇宙热潮,图书馆应该保持一份谨慎的清醒,准确厘清自身的时代角色与社会方位,深入挖掘资源优势与服务特长,不妨将重心转移到为迎接元宇宙的到来而准备的基础能力建设上来,或者探索元宇宙中的图书馆对当下图书馆发展可能的借鉴。对内加快馆藏的数字化改造与数据化传播能力建设进程,推动虚实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优化泛在服务能力,探索出更多逼真高效的虚拟服务应用场景;对外推动行业内部乃至跨行业的数字资源整合、融通与开放合作,参与制定通用的资源、空间与服务规则与标准,构建互联互通、高效有序的图书馆泛在服务体系。特别是在资源数字化、服务虚拟化、空间场景化等方面,必须依托图书馆自身长期保存、组织、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用好图书馆多年沉淀下来的服务大数据,完善既有文献信息资源与空间体系,积极引入新技术构建虚拟平台,开发更多的虚拟数字资源与虚拟服务模式,探索未来可能融入元宇宙的实践路径。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希望元宇宙中的图书馆依然能任由人们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穿梭,支持人们在宁静的空间中恣意遐想,虚实与共,和美新生,灿若天堂,成为社会的文化坐标、人们的精神家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35990.html

上一篇:博闻强识,山高水长——武夷山《开博15年记》读后
下一篇:关于“元宇宙”的观察与思考
收藏 IP: 61.132.1.*| 热度|

9 陆仲绩 张成岗 黄永义 许培扬 孔玲 宁利中 刘钢 郑永军 王福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