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飞的科研笔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inghero 北京大学“百人计划”助理教授,从事计算机软件领域研究。主页:http://sei.pku.edu.cn/~xiongyf04/index.html

博文

我推荐的科研指导文章/书籍

已有 14362 次阅读 2011-2-20 10:5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建议

2016年3月29日更新:将STVR的审稿指导意见换成了OOPSLA的审稿指导意见。

2013年9月17日更新:添加了You and your research。

2012年1月12日更新:添加了论文Rebuttal写法的推荐。

2011年2月23日更新:添加了科研基本方法文章的推荐。

相信各位做科研的同学都多多少少读过一些应该如何做科研的指导文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看到的指导文章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比如,在软件工程/程序语言领域著名的Tao Xie's Advice Collection中就包含了400多条方方面面的科研建议。相信没有人看过全部的文章,就算看过,真正能记住并对自己科研起指导作用的也就是一两篇文章。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从那篇看起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列出我读过的各种指导文章中最好的部分文章,尽量做到覆盖科研的各方面而互不重叠。希望能给初入科研领域的朋友提供帮助。

本列表将随着我读的文章数增加和科研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如果大家觉得有更好的文章推荐,也请在下面留言。

小熊推荐的最佳论文写作建议:
How to write a great research paper
Simon Peyton Jones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simonpj/papers/giving-a-talk/writing-a-paper-slides.pdf

除了23页论文结构段落的建议有些极端外,其他部分都很棒。我的早期论文基本都是按照这份胶片的模式写出来的。Simon Peyton Jones是当今Haskell圈子里当之无愧的头号人物,在微软的最近五年程序语言研究人员排名中排第一。

小熊推荐的最佳英文写作指导书籍:
Style: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Joseph Williams, 2006
http://www.amazon.com/Style-Lessons-Clarity-Grace-9th/dp/0321479351

这本书现在都出到第九版了,我看的应该是第二版。这本书最大的优势是全书只围绕一个简单的理论,非常容易掌握和应用,同时书中又通过大量的例子展现该理论确实是有用的。说到英文写作可能很多人会推荐The Elements of Style,我没有读过那本书,但是考虑到我现在实验室的很多人读了后写出的论文还是很难懂,我还是推荐Style: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不过比较搞笑的是,这本书教会了很多人如何写简单易懂的文章,但这本书本身却写得晦涩难懂。学习了书中的理论后,可以发现这本书的写作充满了违背自己理论的地方。希望我读了之后的七次再版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北大软工所的同学:所里有一本第二版的复印版,是梅老师05年去美国的时候带回来的,找不到的同学可以问问高年级的师兄师姐)

小熊推荐的最佳研究报告陈述建议:(空缺)
这个项目列在这里是因为如何做研究报告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确实包含很多技巧可能通过阅读指导文章学习。但我没有可以推荐的,因为我做报告技巧不是读文章学来的。我的博士导师做研究报告非常精彩,他自己得了两次日本全国最佳研究报告奖,而他指导的博士生很多人也得过。听过他们的报告之后,我再看任何文章都觉得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所以只好推荐一个不可操作的方法了。

小熊推荐的研究报告发表替代学习途径:
实地聆听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胡振江教授的研究报告或者日本东北大学森畑明昌助教授的日文研究报告
小熊推荐的最佳研究报告发表建议候补:
How to give a good research talk
Simon Peyton Jones, John Hughs, and John Launchbury, 1993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simonpj/papers/giving-a-talk/giving-a-talk-html.html

如果大家有其他推荐的文章也欢迎在下面留言。

小熊推荐的最佳论文审稿指导文章:

OOPSLA 2013 Call for paper
Cristina V. Lopes, 2013
http://splashcon.org/2013/cfp/1019

 
OOPSLA会议多年来一直采用的四个方面的审稿标准,包括原创性、重要性、可信性和清晰性。这四个方面简单清晰,同时又覆盖了一篇优秀论文应该具备的主要属性。除了OOPSLA之外,一些兄弟会议也逐渐开始采用,比如ECOOP。描述这四个方面的词语在每年的征文通知中常常被更换,但核心内容一直没有变化,我上面列举的是我自己在审稿委员会的OOPSLA 2013的征文通知。从容易记忆的角度,我个人更喜欢把这四个方面称为NICE,即Novelty, Importance, Clarity, Evidence。

在一些PC Chair写的审稿意见中还有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解释,不过我没有找到网上公开版本的。如果有其他老师同学知道的话欢迎贡献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审稿指导意见其实并不是审稿的时候才会用到,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一篇优秀论文的质量属性是什么,而我们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就要注意去提升这些质量属性。


小熊推荐的最佳会议论文Rebuttal写法文章:
Patterns for writing good rebuttals
Andreas Zeller
http://www.st.cs.uni-saarland.de/zeller/onresearch/rebuttal-patterns.php3 

计算机领域的会议论文比期刊论文好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会议的组织本身也越来越想期刊发展,很多会议都引入了Rebuttal机制。所谓Rebuttal,就是在程序委员会委员写完评审意见之后,给论文作者一个回复的机会,回复的内容(称作Rebuttal)将在程序委员会会议的时候被用作参考。

由于是一个新生事物,这方面的指导文章一直比较欠缺,本来我想自己写一篇的,但看到这篇觉得我不用写了,这里面包含很多比我自己想的更有深度的东西。

小熊推荐的做研究基本方法指导文章
如何做研究?
MIT人工智能实验室, 1988
中文翻译:柳泉波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645
英文版:http://www.cs.indiana.edu/mit.research.how.to.html

这篇文章是用wiki的形式让实验室所有学生提建议写出来的,里面有很多好的建议。可能很多同学不熟悉MIT人工智能实验室,MIT的实验室跟普通大学的实验室概念不一样,MIT跟计算机相关的总共也就2个实验室,学术界知名度最高的也就是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面包含100名教授,从做程序语言到数据库,软件工程到网络,各种各样的人应有尽有。所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MIT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经验总结。

不过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还要算“情感因素”。相信各位读完后都会会心一笑,果然只有博士生才最理解博士生啊。

小熊推荐的最佳科研生涯指导文章:

You and Your Research

Richard Hamming, 1986

http://www.cs.virginia.edu/~robins/YouAndYourResearch.html

这篇文章是12年去参加FSE的时候Zhendong Su老师推荐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海明码发明人,图灵奖获得者Richard Hamming。这是一篇教你仰望星空的文章,作者回忆了他在的人生中与各种不同的大牛相处的经历,分析为什么有的人得了图灵奖/诺贝尔奖有的人没有。读了这篇文章,就算我们仍然没有得图灵奖诺贝尔奖的本领,但至少让我们有勇气有方向去做一些伟大的事,或者至少向着伟大的目标努力。


小熊推荐的最佳科研生涯指导文章候选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 (A PhD is not enough)
Peter J. Feibelman, 2006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6932/

这本书只进入候选没有进入推荐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质量并没有达到前面几篇文章/书的标准。我是临近博士毕业的时候读的,感觉里面讲的大多数东西我都知道。但另一方面,对于初入科研的新人来说,除了科研方法本身,多了解一下这个学术圈子的整体情况或者说是潜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虽然是讲的物理学的情况,但书中讲的大多数东西都能适用于计算机科学。另外,虽然这本书作者声明是写的博士毕业之后的建议,但其实刚入学的博士就应该看,甚至在入学之前就应该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989-414744.html

上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人博士后免税攻略
下一篇:和ShuaiX同学讨论科研的意义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5 罗汉江 刘耀 周进刚 刘桂秋 oceanusblis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