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f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f 从长远看,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从短期着眼,我们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只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危险,才能指望去避免它。

博文

科研的工业化进程——福兮?祸兮? 精选

已有 5183 次阅读 2009-1-16 13:5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工业化

接到一封邀请函,邀请到某个研究所做合作研究,出版皮书系列中的某一本。和年轻的项目负责人谈了谈,觉得还是很感兴趣的。问题是该项目要求坐班,早8点到晚11点,春节不休息、周末不休息。在一个狭小的格子间里度过每天的15个小时。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可是,在这个科研流水线一样的办公室呆了两天,感受颇深。
1、  现代科研机构流水线化
一个不到20平米的办公室尽可能的安排进最多的人,我这里11个格子间,每人占有空间平均不到2平米。每个人的工具是电脑,不断响起的键盘敲击声就如工厂的机器运转。作为一个大项目的各个部分,每个研究人员都在自己的那部分,查找资料,整理数据,划表格,各种图标,干货与湿货。每天完成什么样的进度,早上有个规划,晚上收班之前好好对照进度表,检查。计件、计时。
2、  科研人员的工业化
不用有太多的思想和观点,就是完全的体力活。数据、图表、制作。时间与效率。
科研人员体系的层级化。每个一线的科研人员都像机器化大生产中的某个局部的具体的零件,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总负责人、总编、总顾问等等一致往上排成倒金字塔型。项目成员分为正式工,零时工,计件工,计时工等等。最底层的那部分研究者所得最低,体力付出最多;最高层的专家所得最多,体力付出可能最少。他付出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名气。名气、地位和资源。
3、  科研产出的效率
一个研究机构几个主要的研究负责人同时向不同的单位申报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的申报、报批、研究、成果全都记录在案,全程跟踪。某个研究负责人同时可以做好几个项目,一年到款多少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绩效指标。每个项目少则1-2月,多则1-3年,总之要尽快的出著作。著作等身并不是难事。每本著作一般都得40-60万字,大量的图表、数量分析显示了现代学术的实证调研和精准的定量化。
 
问题:工业化时代的学术也变成了技术了吗?工业化时代的研究者也随之变作了工人了吗?知识经济取代了工业和农业经济,其本质其实就是键盘取代了不同器械吗?学术产品的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取代了学术成果的个体化了吗?
我们对此应该感到欣慰还是恐慌?
而我,从个体研究为主正到重视学术团队的集体作战过程中,就像小农经济进化到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对纳入工业化科研团队中还是心存希望。
当然,这有可能是我由小农式个体研究转向现代化科研的一个契机。
无可质疑,我们每个个体研究者对于工业化还是充满期待,这就是下一个问题所在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8172-210374.html

上一篇:近来晚会主持忙
下一篇:晚会主持人的日子
收藏 IP: .*| 热度|

4 霍天满 向峥嵘 曹聪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