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蜂蜜中或许可以发现新的抗生素

已有 6959 次阅读 2008-7-1 16:56 |个人分类:科研设想|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最近在报纸和生物谷上看到报导,荷兰的研究表明蜂蜜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并且能够杀死对普通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的细菌。“研究小组在标准温度的室内对外用蜂蜜的抗菌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好几种能够抵御抗生素的实验室培育细菌与蜂蜜接触后会在24小时内死亡。”“他们还观察到,蜂蜜能够降低这些细菌在健康人皮肤上繁殖的能力,在贴有细菌膏药的手臂皮肤上敷上蜂蜜48小时,细菌的繁殖能力降低到1%。” “鉴于这些良好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蜂蜜也许可以用来治疗脓毒病,这种可能致命的感染通常是由皮肤细菌引起的。”(见蜂蜜可杀死强抗药性皮肤细菌 )

    但该文给我的启示却不是利用蜂蜜来治疗脓毒病。为什么蜂蜜具有抗菌作用?需要从蜂蜜的产生过程来分析。蜂蜜是蜜蜂用舌吸管从源植物的花器、蜜腺中吸取花蜜,带回蜂箱后,从蜜囊中将花蜜吐入蜂巢中,再通过蜜蜂反复吸入吐出,将混有蜜囊分泌的转化酶的花蜜储藏在巢中。在酶的作用下花蜜中的多糖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水分减少到20%左右,成熟蜂蜜基本形成。(参考自http://www.caaa.cn/show/article/2006/02/76791.html )蜂蜜具有抗菌作用有三种可能:1,植物的花蜜本身具有抗菌作用。2,花蜜在蜂蜜的蜜囊(或其他部位)的加工过程中由蜜蜂分泌了一种抗菌物质。3,由于蜂蜜本身的浓度高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从实验设计来说,不太可能实验中的蜂蜜一直没有稀释,所以第三种基本可以排除。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亦不大,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种。

    如果假设成立,那么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新的抗生素。先分析、提纯这种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或几种),然后可以设法人工合成,或培养出一种能够大量分泌该种物质的蜜蜂,就像生产青霉素时也对野生的青霉菌进行改良使之分泌青霉素的能力极大提高一样,再用这种蜜蜂来生产该种抗生素。不过后一种方法可行性较小,毕竟蜜蜂比细菌难以繁殖和改良。


    其实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蜂蜜中要有抗菌物质。
试想如果没有抗菌物质,营养丰富的蜂蜜岂不成了细菌的美餐?所以蜜蜂一定要分泌一种物质来杀死细菌。推而广之,不仅蜜蜂,其它所有需要存储食物的昆虫,多半也要分泌抗菌物质来保护自己的食物。具体的例子我一时找不到了,不过我相信原理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有研究昆虫的可以提供一下资料。

    上面提到的都是设想,需要实验来证明。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是否蜜蜂分泌了该种抗生素:取直接取自植物蜜腺未经处理的花蜜、人工浓缩的花蜜及成熟的蜂蜜三中物质,分别加入含有抗药性的细菌的培养基里面,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菌密度,前后对照。如果只有蜂蜜具有抑菌作用,则说明是蜜蜂分泌了该种抗生素(或分泌的某种物质与花蜜作用形成了抗生素),如果未经处理的花蜜也能够抑菌,则说明是植物分泌了抗生素,如果人工浓缩的花蜜也可以,则说明浓缩过程中产生了抗菌作用。实验设计的比较粗糙,如果真做的话肯定需要完善,不过基本原理清楚就行。

    我不是学制药的,以上分析纯属娱乐,如果有学药学的不妨试一下,毕竟中国自主研制出来的新药除了青蒿素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蜂蜜可杀死强抗药性皮肤细菌 原文(转自生物谷)

    荷兰的一项新研究证明,外用蜂蜜可以杀死在试管中培育的能够抵御抗生素的细菌,并阻止这些细菌在健康人的皮肤上繁殖。

    领导这项研究的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专家塞巴斯蒂安?扎特博士日前说,外用蜂蜜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皮肤感染、烧伤和受伤,因为它具有收敛效果和其他能够渗入皮肤的医药成分。
 
    扎特指出,目前世界上研制出的抗生素还很少,而细菌的抗药性却在增强;蜂蜜在很早以前就被用来治疗伤口感染,目前还没有报告显示细菌对蜂蜜具有抗药性。 

    研究小组在标准温度的室内对外用蜂蜜的抗菌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好几种能够抵御抗生素的实验室培育细菌与蜂蜜接触后会在24小时内死亡。 

    他们还观察到,蜂蜜能够降低这些细菌在健康人皮肤上繁殖的能力,在贴有细菌膏药的手臂皮肤上敷上蜂蜜48小时,细菌的繁殖能力降低到1%。 

    鉴于这些良好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蜂蜜也许可以用来治疗脓毒病,这种可能致命的感染通常是由皮肤细菌引起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30940.html

上一篇:Idea is not cheap
下一篇:与生俱来的自私
收藏 IP: 199.76.186.*|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