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67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6721

博文

走出你的舒适区 精选

已有 12089 次阅读 2017-1-8 16: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一个公司的销售(女,约38岁)来访,我们一起在实验室聊天聊了约两个小时,除了开始的几分钟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在聊一些她的工作经历和体会,我和学生对象牙塔之外的事情很感兴趣,学生也想通过真实的案例,了解一些社会上的规则。在交谈中,这个女销售提到:如果你想不断提升自己,就得时时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随后,她讲了自己的经历。她之前在公司做技术做了近10年,也做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就在前年,她一度陷入了困惑和苦恼,觉得目前的生活似乎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已经不能感受到丝毫的成就感,因为成就感来自达到某个目标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可她现在感觉太舒适了,不再有任何痛苦挣扎。经过深度思考后,她决定离开原来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再次冒险,去迎接新的挑战,去接受一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同时又让自己不断有成就感的工作岗位,就这样,她成了一个中等发展规模生物公司的普通销售员,整天奔走于高校、医院和研究所。她说,这一年多,非常累,几次都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她体验到了经历痛苦挣扎拿到订单后的那份喜悦,她说她很享受那一短暂的时刻,那就是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人才会感到幸福。

   对于舒适区,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会经历不同的舒适区,而且它在你发展的特定阶段可能还是有益的,因为一段时间的稳定有利于我们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人生是在不断发展的,原来阶段的舒适区可能对新阶段的你就不适合了,而且可能还会阻碍你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随着人生的不断发展,我们势必会经历着:从舒适区到冒险区,再到新的舒适区,新的冒险区......这一循环。

   那我们怎样感知你现在的舒适区是否适合你现在的发展阶段呢?当你感到困惑和开始反思目前生活的时候(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女销售员一样);当你发现你对目前生活和工作开始失控的时候(对于这一点,我想从我个人经历中谈点体会)。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时,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基本是围绕着科研,每天看paper,做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写发表文章,修改文章等。那时我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感觉很舒适。当我工作后,近两年来,我基本上还是以原来的模式生活和工作着,但是后来我发现有点不对,为什么呢?第一,我来华东师大工作两年了,朋友圈里主要还是我原来实验室的几个同事,不用说认识其他学院的老师了,就是我所在的学院里,多数老师根本不知道我这个人,就在今年年底的学院年会上,我做了个工作报告,在台上,我看到下面很多老师都在交头接耳的小声问道:这是谁呀?是我们学院的老师吗?怎么以前没见过呀?第二,虽说我的工作合同还有近三年时间,但是我目前的研究方向跟学院的发展相差很大,基本得不到学院的任何支持,但是我一直没跟学院领导商谈此事,思考今后是否要改变研究方向以及怎样改变更合适(前段时间,已与领导沟通了)。可见,我原来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新阶段的个人发展了,原来让我感到舒适的模式现在反而给我职业发展带来了隐患。

   然而,我们一般不愿离开原来的舒适区,遗弃旧的舒适模式是生命中最困难的事之一,因为我们都不想去冒险。就拿我个人来讲,我工作后之所以经历烦恼和困惑,主要是因为我不想改变原来的那种单纯的生活模式,骨子里不想去结交新朋友(至少不会刻意去这样做),可能是因为性格,也可能是因为不想冒险,就像小孩子一样,对陌生人都心怀恐惧,虽然你内心清楚(理性思维的结果),在不同阶段结识不同新朋友对你个人发展将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有时你可能还会遇到影响你一生的新朋友,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是否能有勇气走出原来的舒适区,去尝试,去冒险。

   温水煮青蛙,越舒服越危险;如果我们一直待在舒适区里,我们原来妄想的稳定可能会变得不再稳定,等到了被动改变的那一天时,已经晚了,像那只青蛙一样,你很难再从锅里跳出来了


2017年1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09803-1026265.html

上一篇:过滤偏见,尊重差异
下一篇:奶奶,您什么时候可以放开我的手呢?
收藏 IP: 222.66.117.*| 热度|

28 孔梅 彭真明 陈楷翰 曹俊兴 黄仁勇 罗汉江 黄永义 翟文宝 梁微红 张凌 褚昭明 文克玲 郭景涛 孙红敏 吴晔 张海权 廖泳祥 陈南晖 陆泽橼 强涛 杨绪洪 王桂颖 刘全慧 htli xlsd biofans jinchengfeiwu qx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