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成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atcl 博客主题: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改变气候改善生态,造福中华造福全人类。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80.112.173.*   [12]高红凯   2014-11-2 18:59
檀老师,您好!很钦佩您大胆的想法:引渤海水到新疆,改变新疆气候。关于引水改变气候,本人完全同意。关于是否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本人存疑!
不知道檀老师有没有研究过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气候极其形成原因?他们临近海洋,为什么反而很干旱?如果我们花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水从渤海引入新疆准葛尔盆地或者塔里木盆地,会不会出现像阿拉伯半岛地区一样的后果:守着海水要水吃?
我的回复(2014-11-2 19:46):《调水增雨论文》栏目的10篇博文的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classid=166781&view=me&from=space
我的回复(2014-11-2 19:44):我反对“引渤海水到新疆”,我主张从青藏高原引淡水到新疆。
阿拉伯半岛与新疆的地形有很大区别,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新疆是三山夹两盆,是超深盆地,盆地底部蒸发的水汽大部分在四周山地变成地形雨。理论(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12806.html的第2节)和客观事实(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等)都证明向新疆调淡水,当地降水量大幅增加。请详细审查《调水增雨论文》栏目的10篇博文,欢迎您的理性质疑。
IP: 124.117.26.*   [11]张学文   2014-10-29 11:54
你要的资料已经从电子邮件中寄出
我的回复(2014-10-29 12:57):多谢张老师!
IP: 115.231.84.*   [10]毕硕本   2014-10-28 08:46
檀工,您的博文写得好!
我的回复(2014-10-28 08:58):多谢,请多提宝贵意见。经得起质疑的认识离科学不远,真正的科学不怕质疑,真诚地请您质疑。
IP: 61.188.187.*   [9]chenhuansheng   2014-9-25 23:49
其实我个人一直在怀疑:人类在气候变化面前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也就是说我们有多大能力左右或者应对气候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区域调水比如“渤海引水入疆”的这样的想法,我不支持;西南向西北调水,需要翻越崇山峻岭,技术上我也觉得未必可行,这或许也是南水北调的西线计划提出来后几十年未付诸行动的原因,至少是之一。
我因为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你的文章有的内容没有读懂。不过关于罗布泊的内容我比较感兴趣,以前也作过一些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有几点可以讨论:1、罗布泊并非1972年干涸,也不是1972年彻底干涸。现在比较有把握的推测是1962年前后(见樊自立、夏训诚、段含明等文献)。2、民国31年的苏制地图数据可能不可用。现在很多专家对此提出了疑问,80年代周廷儒原始就指出苏制地图上罗布泊的位置出现显著偏差不可信。3、新中国以前以陈宗器的地图最准;以后则以1958年的航测资料相对准确,但对这些航片的判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1:10w地形图存疑(见李保国等文献)。4、罗布泊历史上不是从一个大湖逐渐过渡到民国的小湖、而一次性干涸的。根据沉积物的研究,湖泊在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全面干涸(见夏训诚等《中国罗布泊》);而即便是在陈宗器的时代,也是水量极少可能在年际间出现全面干涸的情况(见段含明文献)。
气候是不断反复的,有没有规律,这个我觉得更多的应该从地质、湖泊沉积物方面看。至于能不能够通过人工干预,扭转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欢迎批评指教!
我的回复(2014-9-28 18:37):    《向西北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可行性》已放到博客上,请您客观评价。
我的回复(2014-9-26 07:17):“你的文章有的内容没有读懂”,您没有读懂的内容,可能是我的观点本身有问题,也可能是我的表达有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最好对号入座,到相应的博文那里评论)。
我的回复(2014-9-26 07:13):我也反对“渤海引水入疆”,过段时间我会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
我的回复(2014-9-26 07:11):谢谢留言。您对罗布泊的怀疑是理性的,有一定道理,我不反对。
黄土之父刘东升院士根据黄土沉积得出了西北“一直存在着干旱化持续加强的趋势”、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依据冰川变化得出了西北“大范围变干的趋势明显”、李吉均院士依据第四纪研究得出了“西北进一步变干”,以上结论相互印证,应该可信。现在的研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时间尺度长达几千年、几万年的西北变干的宏观趋势已经停止,更没有这种变干趋势停止于哪个时期的证据。
西北的三大盆地(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近几十年来降水量大幅增加,肯定有原因、有具体的作用机制,仅仅用一句“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难以让人信服,至少我不信。不知您信不信?欢迎继续交流。
IP: 14.200.221.*   [8]葛维亚   2014-9-25 10:09
文章提出的方案全面、深入、细致,有理有据,不失为一个优秀方案。

1  博主提出的“创新思维,巧用黄河第一湾,舍近求远,下移入黄地点、降低入黄水位,南水北调大西线技术可行且优点突出。”调水思路是可取的。

2 自流引水,比起抽水要简单经济,但各个方案中引水路线和受益区的面积要有所改变,哪种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益明显,要做综合,全面的比较。然后对各方案作出总体结论。

3 文中 3 指出:“  南水北调大西线水源有保证,可调水量高达1200亿方左右,远远大于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环境所需要的
调水量”。是否指年平均调水量,要明确一下。另外,供水地区遭遇干旱年时(例如频率P= 90% 时),调水量有多少?是否满足西北地区
1000亿方需要。

4 文章 “ 4.3 输水隧道的设计原则” 一段中,有关数据要根据园的计算公式和曼宁公式再核对一次。

5 增加一些各方案有关投资和效益的内容,加以比较。

思考不深,仅作参考。
我的回复(2014-10-7 08:11):    葛老师:您好!刚才,我把水源区怎样调水的那篇论文放到了博客上,您是著名水利专家,请您客观评价。
另外,受水区怎样布置调水线路的论文我做了一些修改,过几天再放到博客上,您可提前审查,请提宝贵意见,该论文的最新版网址是http://www.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476d060b0148e2e48eb501a1
我的回复(2014-10-7 08:03):  
我的回复(2014-9-26 07:33):非常多谢葛老师的回复。
西北需要的调水规模是多少?我做了一个估计,非常非常粗糙。事实求是地说,现在还没有哪个人能说出一个比较让人信服的数据。预印本论文中的调水规模是多年平均调水量,我会修改的。
第5点“增加一些各方案有关投资和效益的内容,加以比较”。我不懂这方面的知识,我的研究属业余研究,对我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尽量争取在这方面有一些进展。
IP: 210.73.32.*   [7]杨鹏   2014-9-20 21:47
谢谢檀老师加我好友
IP: 110.152.184.*   [6]张学文   2014-9-18 11:28
我昨天就看了你的这个文章。
我总的感觉是你已经从热衷于一个信仰:向新疆调水会有很好的结果,转变为努力发现与认识事实了。这是进步。
科学和科学论文强调的是事实与其规律。把信仰放得过高而 论据少,就不能成为论文。而你过去写的东西,突出信仰,把事实放到仆人的地位是别扭的。
从大量的数据、现象中找到事实、关系,哪怕很少但是确切,就可以成为一篇论文。至于这点事实、关系与你的信仰是否有利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事。
我的回复(2014-9-18 11:31):多谢张老师的回复。
IP: 14.200.221.*   [5]葛维亚   2014-9-6 06:11
西北缺水,严重妨碍社会发展,你的研究切合实际,我表示支持,你多年来的研究,硕果累累,我表示敬佩!一切科学探索都会经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否定到肯定的漫长过程,坚持就会走到成功的彼岸。
我的回复(2014-9-6 08:07):多谢葛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我的文章很难发表,先在科学网上宣传宣传。开通博客2个多月来,观点获得了少量专家比较正面的肯定,还没有受到有理有据、我没法回应的有效质疑。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正确,相信时间老人最终会做出公正评判。再次多谢葛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IP: 14.200.221.*   [4]葛维亚   2014-9-6 06:09
西北缺水,严重妨碍社会发展,你的研究切合实际,我表示支持,你多年来的研究,硕果累累,我表示敬佩!一切科学探索都会经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否定到肯定的漫长过程,坚持就会走到成功的彼岸。
我的回复(2014-9-6 08:08):多谢葛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我的文章很难发表,先在科学网上宣传宣传。开通博客2个多月来,观点获得了少量专家比较正面的肯定,还没有受到有理有据、我没法回应的有效质疑。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正确,相信时间老人最终会做出公正评判。再次多谢葛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IP: 221.223.99.*   [3]王中宇   2014-7-12 10:39
檀先生:
我学习您和张学文老师的文章,就一个问题,写了篇短文《对降水的水汽来源的讨论》(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do=blog&quickforward=1&id=811058
若有暇,请指教。
中宇上
我的回复(2014-7-14 09:10):知道了。我们共同学习、互相帮助。
IP: 98.169.131.*   [2]陈敬朴   2014-6-19 02:23
科学网有一个东水西调组,此文真是该组需要的。
我的回复(2014-6-19 06:35):谢谢陈老师的肯定。
IP: 124.117.210.*   [1]姚俊强   2014-6-17 18:00
祝贺您,终于进来了。也许,这就是一个“围城”。祝好!姚俊强,6.17
我的回复(2014-6-17 22:57):多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