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二問百年諾貝爾獎 ——佛學的”微細思維”與科學的微觀探索有什麼關係?

已有 2595 次阅读 2022-4-27 10:12 |个人分类:文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二問百年諾貝爾獎

——佛學的”微細思維”與科學的微觀探索有什麼關係?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討論百年諾貝爾獎。為什蘿諾貝爾獎主要講的微觀層面的研究?這樣引導下去,系統研究該是誰來做呢?微观

層面與宏觀層面到底是什麼鏈接?人的眼球是宏觀。而視網膜是微觀層面。這兩者之間根本不匹配。

關鍵詞:諾貝爾獎,楞严经,微細思維,科学,系统。

 

 

什么是"微细思惟"?

楞严经》卷二云:佛告波斯匿王。汝身现存。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如上所述,这是佛陀讲解人的衰老,从宏观到微观。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所感觉到的是宏观变化。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微观的变化。为什么古人在一两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佛经讲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变化。不只是这一部经典。如果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落地的时候起。每天拍一张照片,存到电脑里。百年后将这些照片比对。就不难看出上述的结论是正确的。

什么是衰老(Aging or Senescence)?

当今自然科学领域对于衰老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物医学领域。但是,对于材料、设备的老,在其他学科同样存在,不断的进行分析实验。

·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的退行性变和机能的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

·在生理学上,把衰老看作是从受精卵开始,一直进行到老年的个体发育史。

·从病理学上,衰老是应激和劳损,损伤和感染,免疫反应衰退,营养失调,代谢障碍以及疏忽和滥用药物积累的结果。

·从社会学上看,衰老是个人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超脱现实,喜欢怀旧。

·人体衰老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机体组织细胞和构成物质的丧失,机体代谢率的减缓,机体和器官功能减退。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延缓衰老却是可能的。合理饮食,平衡营养是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重要措施之一。

衰老的特性可以归纳为:

①普遍性:即一切生物体都会发生衰老。

②内在性:衰老过程是生物体内自发的必然过程,是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产生。

③进行性:衰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有害性:衰老使生物体的生理机能降低,增加了生病和死亡的机会。

⑤个体差异性:在同一类生物中,不同个体间衰老的进程快慢是不同的,在生命的后期,这种差异更为明显。

⑥可干扰性:衰老虽然是内在的自发过程,但外界条件可加速或延缓这种过程的进行。

·衰老原因是随着年龄增加,机体逐渐出现的退行性变化。衰老的普遍性、内因性、进行性及有害性,作为衰老的标准被普遍接受。自19世纪末应用实验方法研究衰老以来,先后提出的学说不下20余种,很多学说并没有得到实验研究的支持。目前的研究认为,衰老由干细胞衰退、DNA退化、饮食、精神因素、衰老基因活跃等,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仍未形成统一理论。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百度百科。

不难看出,人为什么会衰老?能不能够延缓还是抵抗衰老?人能不能永葆青春?这是当今社会讨论的和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的专预预言三十年后,人可以永生。到底为什么会变?人为什么会衰老?佛经上我没有找到答案。现在科技界认为是自发的。是必然的自然规律。这里所说的自发是不是自组织理论提出的?也就是说宏观微观的变化。这个之间的链接是什么?下面我们再看一看,从100年诺贝尔奖引导的方向。

百年諾貝爾獎之问

百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01-2020),来源:湃客:梅斯医学 2020-10-08 06:43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477328)有关百诺贝尔奖的概述。有多个版本。

·笔者认为,

〔1〕百年诺贝尔奖主要研究方向是治病,包括人类疾病和动物的疾病。这是大方向。这些疾病中有疟疾、肺结核、甲状腺、血管缝合。抗过敏、胰岛素、治疗麻痹。斑疹伤寒、痴呆、抗菌、呼吸疾病、癌症。骨髓炎。有些疾病控制疗效好。有的至今不能治愈。人类有3万种疾病,有1万种至今不能治疗。诺贝尔奖所奖励的疾病治疗种类很少。癌症和神经性疾病尤为突出,与此有关的奖励较多。但至今很难治愈。

轰动一时的全球脑计划,被认为是最终研究。以为基因的研究成果、千亿细胞能够搞清楚,如今仍然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而脑控、控却转移到人工智能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大多以计算机专业为主。并不了解生物医学。提出的概念模糊。以机器人的少数研究成果。作为残疾人功能改善替代品。而残疾人本身机体并没有改变。

〔2〕研究的思维模式以微观层面为主。系统研究不明显。例如免疫、代谢、神经性。这些研究没有给出疾病的流程图和确切的发病机理。人类创建的航天系统,如果没有系统、分系统和子系统相关研究,人类是无法飞出太空。为什么生物医学没有系统观?而对于细胞的疾病。以杀灭为主,好坏细胞一起杀灭,手术治疗比细胞杀灭损伤更大。从药物治疗。终身服药已成共识。是防病还是治病?患者已经不清楚。微创不断增加。医疗经费付出大幅上升。却不能治愈。谈不上救死扶伤。与中医治疗大不相同。

〔3〕与电磁波有关的研究。包括X射线的CT、核磁共振的检测、眼睛的屈光、光辐射、所谓的GPS系统没有电磁波通道、昼夜节律的生物钟、被误认为电磁波的心电图、声波与耳蜗。都没有电磁波传输通道。而大宇宙中到处都是电磁波。大小宇宙的鲜明差异,这是否正常?

〔4〕百年诺贝尔奖中。以细胞、基因、蛋白质、酶、染色体。细胞的研究奖励最多。人体有万种以上的细胞。想完全搞清楚,几乎不可能。细胞的结构形状、分类、相互连接、信息传递、细胞的移植与疾病治疗、细胞的衰老与生命循环、干细胞与胚胎。细胞之间的连接只有离子通道的单一形式,一旦基因断裂、细胞死亡能否判定信息全部中断。机体不能运行

总之,佛学的微观思维包含了宏观与微观的链接。生物医学的研究却不能够展示宏观与微观的链接。生命系统的系统研究,该由谁来研究?诺贝尔奖该不该奖励系统性的研究?

生命系统中的这个小宇宙,有没有电磁波传输通道?视觉系统没有光是不可能看见的。可是光进入眼球以后。却变成了离子通道。宏观的眼球直接与微观的视网膜对话。这显然是不匹配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科的分类"设置"了学科壁垒,很难跨越。眼球与视网膜之间,曾经有人研究眼泪。但眼泪的保存很困难,进展不大。这之间的区域变成了研究盲区。有待开发。

宏观与微观之间是什么关系 ?

有文章认为。生命系统是自然系统,是指能独立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内部的有序性发展与繁殖的系统。生命系统的大小顺序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器官,组织,细胞。但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系统、器官、组织层

次,而是由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花、果、种子组成。这一段文字主要讲的是植物。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547719967526900&wfr=spider&for=p这一篇文章给出的系统组成。就能量而言。这样一个流程图。能表达出是什么能量?从生到死,这能量是怎么样一个关系?这样一个系统流程。是自己操作还是受控于什么?

有一本著作"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作者童勤业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

这一本著作明确提出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他对现有观念进行了归纳:

〔1〕用统计分离的方法。试图说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用这种思维模式。很难跨越宏观微观的界限。找不到这之间的关系。因为统计的方法是人操作的。人本来就没有明确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2〕自组织理论能说明宏观微观的关系吗?

自组织理论提出临界、相变、雪崩等概念,说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解释脑的突现现象。怎样从无序到有序?人是从受精卵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变化而来。那么多的精子和一个卵子,是怎么样结合?自组织理论能够解释吗?细胞的排列到底受什么控制?是细胞的极性控制,还是能量控制,或是地球磁场的控制?答案究竟是什么?器官的生成和排列是自组织理论能解释的吗?

 

 

本书根据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编撰了100个概念清晰的科学难题,其中有一个自组织的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1月1日.

〔3〕介观论。有人提出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有介观。以介观来联系宏观与微观。这一理论在视觉系统中。不能成立。眼球到视网膜之间。介观在哪里?

〔4〕同步科学理论。用电偶极子的概念。在微观层面同步工作。导致宏观的变化。用同步科学理论解释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给出了数学模型。与电磁场理论有些相关性。在现代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也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如果把细胞看成电偶极子,这些偶极子能够同步工作,就可以解释视觉系统的视距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聚焦概念。

千上万只同步闪烁的萤火虫,整齐划一收缩的心脏起搏细胞,上万亿个在超导体中一致前的电子……这些我们身边的同步现象。而研究表明,持续、自发的同步现象与“耦合振子”的运动密切相关。耦合振子究竟如何自发同步?在什么条件下同步?什么时候同步不可能出现,什么时候又不可避免?当失去同步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作者】[美]斯蒂芬·斯托加茨 ●哈佛大学博士,曾担任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讲师。 1994年成为康奈尔大学应用数学教授。

〔5〕还有人提出宏观、随机、微观。给三个层次,由此构成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6〕"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著作的作者提出了M效应。这是从稳定跟不稳定的关系提出的概念。书中有详细的论述。这种效应。用什么样的模型来进行分析?能否得到验证?

总之,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有多种理论的提出。是用一种理论解释还是用多种理论解释?尚无定论。如果单纯从事微观研究。能够治好疾病吗?能够了解生命科学的真正的面目?很难想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335862.html

上一篇:航天人赞航天日
下一篇:佛经中的时空 为何数学表达不了?
收藏 IP: 219.237.18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