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

已有 7303 次阅读 2008-10-8 21:04 |个人分类:中国哲学讲座| 周易

 

(二)太极阴阳观念的文化影响

 

“太极”是《易传》最重要的概念之,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个概念可能是从道家的“太一”概念演变而来,是先秦儒家荀子学派吸收道家思想而加以创新的产物。“太极”中天地之太和所显示的是阴阳和谐极至之道!这个为儒家所追求的阴阳和谐极至之道,也是儒家中庸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儒家哲学中,太极观念与中庸观念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中庸”之“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何谓不偏不倚?这应从它和偏、倚的关系中来把握其具体内涵。兹以孔子曾经讨论过的“文”与“质”的关系为例来说明之。

 

孔子有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君子。”就“文”与“质”的关系而言,这里“史”和“野”就都是属于偏或倚,“文质彬彬”则是不偏不倚。

 

由此可见,“中庸”之“中”实指矛盾体内部双方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即其互不相胜的均势状态或平衡状态。

 

“中庸”之“庸”则是常的意思。常是与变相对的,是变中之不变者。“中庸”之意在于“以中为常”,即肯定“中”乃变中之常也。“中庸”的思想基础是在于肯定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而又强调客观事物的变化具有相对性,即其变化中更有其不变的因素或方面。“中庸”的首要意义乃是在于从变中去把握常。

 

所谓从变中去把握常,有这样两层意思:其一,就变化作为一种现象而言,那就是从多变的现象中去把握其稳定的本质;其二,就变化作为一种过程而言,那就是从变化的过程中去把握其恒定的规律。

 

“中庸”的思想实质是在于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归结为其内部矛盾的平衡关系,进而要求人们去努力掌握这个支配着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便利用这个本质和规律来驾驭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

 

要之,“中庸”具有双重的方法论意义:其一,它是一种即变求常,从不平衡中去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其二,它又是一种以常御变,运用平衡原则来处理和协调现实生活中的不平衡关系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有其世界观基础。要而言之,“中庸”世界观的本质特征,就是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由矛盾所构成的变化过程,并认为支配这个世界的根本法则是平衡法则。这种世界观比较明确也比较充分的反映在《易传》中。而《易传》中关于客观世界变化过程的根本法则是平衡法则的思想,则集中反映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命题上。这里“一阴一阳”,不仅是表示阴阳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更是表示阴阳之间“一对一”或“一比一”这种不偏不倚、相互均势的平衡关系(即“中庸”之“中”),而“道”(即“中庸”之“庸”)就是指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关系而言,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与阴阳之道实乃同一个道,即平衡之道。

 

平衡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在天人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人和”;其体现在精神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中和”(按:《中庸》:“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谓之和”);其体现在生理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讲究“法于阳阴,和于术数”(《素问》)。这里的“和”、“合”皆指相关方面彼此相互关系之和谐。

 

和谐乃是平衡之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具象形式高度概括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图》,其所展示的正是一阴一阳和谐极至的“太极”之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1969.html

上一篇:大学教科书编写工作亟待重视
下一篇:《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玉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