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行记(六)
五律:赠昆明植物所野外站
白马雪山前,绵延样地连。
缤纷花映日,婉转鸟争先。
岭脊观风向,冰缘看杜鹃。
怀揣科学梦,硕果助兴滇。
旅店没有早餐,很好解决,路边小店都有米线。来过云南无数次,这次才搞清楚米线和饵丝的区别:前者发酵过,后者不发酵。不过没搞明白饵丝、饵块的“饵”是何意,好吃得让人上钩?别以为偏远的小镇只有乡土的气息,我们离开奔子栏没多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旁竟然出现一辆流动咖啡厅。停下来喝一杯吧,从美式到意式全有,大家都夸很地道。
我们从挥汗如雨的炎热夏天出发,沿着海拔盘旋上升,两个小时后已逆向季节穿越回鲜花盛开的春天,高山公路旁的各色杜鹃争奇斗艳。
虽然214国道已经打通了白马雪山的隧道,但还是一样的规则,我们坚持要走老路翻越到垭口去。垭口在五月冰雪消融后才刚刚能够通行,我们更不能放过这宝贵的机会。就在垭口,一个帅气精神的小伙子已在等在我们,他是扎西尼玛,大学毕业后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白马雪山野外观察站工作。白马站是2022年6月投入使用的我国罕有的高海拔极寒生境生物学和生态学野外观测站点,聚焦云南省西北部及我国青藏高原高山冰缘特殊生境内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群落的构建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和科普示范。
扎西不仅给我们介绍了工作站观察区域的植被状况,还提到在附近有化石,他采集到几块。这真是意外之喜,我们赶紧去看,是三叠纪的海相腕足类化石。
从工作站望过去,就能看见白马雪山的主峰扎拉雀尼峰,海拔5640米,是云南省的第二高峰。从地质图上可以知道,扎拉雀尼峰由三叠纪的海相灰岩构成;一条大断层穿过白马雪山垭口,断层以东除三叠纪外,还有更早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以及更晚的不整合接触的始新世沉积。
我们就在观察站享用了带来的干粮,避免在野外大风把食物刮跑了。下午我们的工作是在扎西的向导下,攀登到高处观察记录地质现象和植被特征。除了地层分布,白马雪山的第四纪冰川地貌也非常典型,尤其是主峰两侧对称的U型冰蚀谷。
我们随着观察逐渐向高处前进,山上的风剧烈地吹着,我拉紧登山羽绒服,没有感到风的寒冷。打开矿泉水瓶喝了一口,没想到一离开嘴唇却发出了悦耳的音响,原来是山风调皮地来吹口哨了。到达雪线附近,植物都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看不到什么动物,我想看看人这种动物在高海拔的状态吧,于是点开了手表的血氧测量。很紧张等待的25秒,而当数据显示出来的时候更紧张了,77%,医学告诫低于95%就会有危险。但其实并没有不适的感觉,是因为世居海拔50米的北京的原因吧?海拔5000米已相差百倍。赶紧验证一下,世居海拔2000米昆明的周浙昆老师血氧是87%,而世居海拔3400米德钦的扎西尼玛说他根本都不用测,在5000米高度胜似闲庭信步。
就在高山裸岩地带,周老师找到了他26年前拍摄过的垫紫草(Chionocharis hookeri),王维掏出了他收藏25年的电话卡。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两个素不相识的昆明人的共同记忆和行为艺术,终于在白马雪山合体了。
从山上下来,我们与扎西分手告别,希望他在观察站的工作一切顺利。我们继续下山,傍晚时分到达德钦县城,在暮霭中瞥见了露出云层的梅里雪山的身影,它的主峰卡瓦格博正是云南省的第一高峰,海拔6740米。
德钦县境内河流有以金沙江、澜沧江为主的两大水系,白马雪山正是金沙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进入横断山地区三江并流的澜沧江流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