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ych 亦真亦善的唯美空间

博文

龙山松吟 精选

已有 6399 次阅读 2022-9-13 08:5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为西南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而作)



1


       郁郁葱葱一片松林,不知是清华分校时种的,还是荒坡上本来就有,估摸也有40年树龄。这龙山本就不高,土质也贫瘠,松树却雄姿英发,长成了拔地参天的气势。树冠挺秀青郁,在蓝天下虬枝斡旋,摇曳着把阳光抖落一地,洒在磨砺已旧的石梯上,洒在短窄急促的山道间,也洒在近一公里长的山梁上。此时回首俯看,不远不近、不大不小的绵阳城,就在那江河蜿蜒的下游,罩着三江汇合处的轻雾,不喜不悲。

       都说选中这座山的,是教育部长蒋南翔,为把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搬迁到此。想象当年行走在青义坝上,透过低矮农舍能见到的,就只有这一座小山了。潜龙一样身形,颤动万千林木,也许还对着他们,欣喜地挥过手。召唤他们来这千年不醒的土地,建起那些教学设施,教室、食堂、电影场、游泳池和实验工厂,还有那些电子专业,雷达、通信、激光、电真空和半导体。

       从此绵阳就有了科技血脉,还仗着“一五”计划的长虹、九洲、华丰、灵通,仗着三线时期的中物院、风洞群、涡轮院、自动化所、磁学所、东方绝缘材料,在盆地的城市里异军突起。还在重庆直辖后,占据了川B的位置,发展成为著名的科技城。而在当时,绵阳只是个县城,比起重庆、成都、自贡、攀枝花四个省辖市,和泸州、内江、乐山、南充、万州等解放初设市的城市,被选中还真是有些运气。

 

2


       相比于清华大学的高大上,建材学院迁来时就低调地多。这所诞生于1952年的重庆建专,隶属于国家建材部。是在清华大学来绵阳建分校的同一时期,遵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新最高指示,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陈家坪,迁到雅安专区石棉县的金沙江支流,落脚到偏僻的石棉矿里。无声无息直到改革春风吹进大山,借着清华分校迁回北京的契机,才奉命来接收这个校区和部分校友,就此兴办本科,开始凤凰涅槃。

       其实当年的艰辛,按前辈老师的话说:“能活出来就不错了“。在石棉矿的十几年经历,把积累的资源早已耗尽。学校便是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在相对粗放的建材行业,在不为人知的小城市里,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那时招生规模小,毕业后大多下基层,离不开水玻陶,水泥、玻璃、陶瓷。他们后来或许能成为劳动模范,或许能成为企业家,或许能成为省市领导。但要发展成为高校最爱攀比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就有些力不从心。

       龙山西侧的老图书馆旁边,有一座半身石像,是为纪念一位早期的毕业生而雕造的。长着英俊面容的青年叫贺纪弼,来自新疆乌鲁木齐,毕业后又回到吐鲁番,在新疆军区水泥厂的鱼儿沟矿山工作。干了不到3年时间,就在1985年1月,成为当地最年轻的矿长。却在当年11月,遭遇了一次工程事故。26岁的他,为抢救同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解放军总后勤部、新疆军区授予他“青年知识分子的榜样”荣誉称号,成为早期毕业生的优秀代表。


3


       还有万朴教授,作为西南工学院时期的院长,在经费极其短缺的艰困时期,利用去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申请到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的“中加矿物科学合作”项目(50万加元,300万人民币)和“中加远程教育合作项目”(344万加元,2000万人民币)。两笔经费的获得弥足珍贵,合计资助了100多位师生去国外访问学习。而我刚来正好赶上,赶上了一次出国培训的机会,也赶上了西南工学院到西南科技大学的华丽转身。

       松林下边道路起点有一座亭子,见证过上级对西南科技大学的亲切关怀。中央领导多次到过学校,带来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办好西南科技大学的指示精神,多次召集部级协调会解决实际问题。聘任林祥棣院士为首任校长,吴坚教授为党委书记,与九院、长虹、827组建董事会,与国防科工委、教育部联合共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十四所高校之一,得到中科大对口支援,获批成为博士授予单位并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等。

       那些值得怀念的岁月,感觉每天都是新的。作为新入职者,恰好赶在机会之前。随即投入到紧张工作,感受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而转化为勤奋工作的动力。是发展的车轮在带着我走,让我去清华、中科大进修,不久还竞争上岗担任副院长。虽然这之前,我在航天工作15年也担任过副所长,但那时候的军工韬光养晦,变化的新奇还不足够让我感动。终于有了这次对事业发展的美好憧憬,我想此生就会丰富而不算是虚度的了。


4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可以用言行去影响人,或成为他们的解惑者,为此我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通信原理》。我想把在航天工作15年的经验,以及在清华曹志刚等老师那里听到的理论解释,一股脑地传授,让他们也获得理论联系实际后的真实喜悦。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几届,在学校仅有两个重点专业那些班,我以身作则备过好多门课,给有些年级上过三门课。付出不少心血,却也事与愿违。

       电子97毕业离校那个晚上,我出差在清华园,四教附近有学生在电话亭边排长队,就凑热闹挤进去探了个究竟。好家伙,居然都是联系出国。回到宿舍我突然睡不安分,想起我的学生,那个电子97,我们倾心呵护用心培养的学生,竟在就业时遭遇歧视。我还想起前几天去西工大,发现不少学生大白天睡懒觉,宿舍门口贴出的录用通知,却是华为、中兴把他们全班包销。而类似这种单位,我们的学生就直接不给机会。

       我想我的学生,一定被深深地刺痛过。想这个电子97,是为了科技城建设,特地从重点批次招生的首批学生,却因为学校的名气,在本地就业都达不到一视同仁。当时是重点、非重点,现在是985、211。为此我只有告诉他们,市场是残酷的,如果学校不努力,如果自己不努力,谁重视都没有用。我开动员会让他们去广东,因为那是一片热土,没有内地的陋习陈规。有了对人才的热烈渴求,才会不拘一格认真选拔。

 

5


       那一夜我睡不着了,一直在群里和同学们聊天。电子专业首届只招40人,就有10多个去广东。我就用我在来校之前,在广州、肇庆、湛江的一段经历,告诉他们去特区才算是有追求,奋斗的过程真的很励志,值得年轻时亲自去体会。在群里我写过这样一段话,被他们说成是离别赠言:“当别人不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无论如何要把自己当回事。当别人都把你当回事了,你还真别把自己当回事。”

       广东的窗口期其实很短,如同人生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赢家。但幸好他们还不错,去不了华为但能去步步高,后来发展成为OPPO、VIVO的领军人物,在华为遭受打压的当今,捍卫着国产品牌的尊严。当然不止他们,还有去北京的、去宁夏的、去苏州的、留成都的,后来我多次见过,逐成为班级群里唯一的老师。这种默契也延续到后来几届,电子98、99、00、01、02,和我最先熟悉的自动化96,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似乎一直都在目送他们的背影。

       感谢马上同学电子科大评教授答辩一通过就立刻打电话告诉我,感谢程乃俊同学邀请老师全家登峨眉山的计划里我会是第二个,感谢李龙泉、卢浩祥同学在厦门多次接待还驾车数百公里带我去德化看白瓷,也感谢闫培红同学在珠海一当上人事经理就立马启程来招学弟学妹。但我最记得的,还有那次在合肥,我请6位同学去吃谭鱼头,因为这个班有他们6个在中科大读硕士。我想我的学生都能如此,学校就有了永恒存在的价值。


(完)


2022年9月10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27666-1355066.html

上一篇:恰同学少年——记长沙一日
下一篇:杨柳榆槐说汴梁
收藏 IP: 112.18.7.*| 热度|

6 郑永军 徐芳 尤明庆 孙颉 张晓良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