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ych 亦真亦善的唯美空间

博文

西科槐花香 精选

已有 6038 次阅读 2022-9-3 17:4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谨以此文敬献西南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

 07.jpg


       西科大的槐树,其实老区就有。龙山靠近老游泳池,在清华分校时就种了,树龄超过三十年,树径也有三十公分。那一片地方,以刺槐居多,也就是洋槐,四月初陆续开花,持续到五一前后,大约半个来月,把个龙山醉的,每次路过我都要放慢脚步,不由自主换成深呼吸,过去了的岁月,就会一一呈现。

       十八年前,我初到此,那时的西科,只有龙山西边的一千亩,崎岖不平要分三个层次。山梁东侧紧挨围墙,蜿蜒曲折把青义坝子隔开。文革前的1965,清华大学在绵阳建分校,遵照中央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选择了这一片山地。当时在绵江路上走,是看不出山后有学校的,因为龙山的山脊,由北向南一公里多,把校园遮得严严实实。

       那时候的校园很朴素,绿化多选用速生林木,桉树、梧桐,在我到来之前,已经在为道路遮荫。香樟、楠木,当年还不起眼,分散在教室周围。家属区有一种合欢,只开淡黄色的花,和过去见到的不同,我起初以为是变种,就寻思在校园中,也能找到常见于中原和江南,那粉红色的灿烂花树。但一直寻到现在,一棵也没发现。

       能开花的树,就数这洋槐了。四、五月开花,开的低调朴素,如同我们学校,来此办学二十多年,即便是绵阳人,也不完全清楚。其实稍往山上走,就一览无遗绵阳城,和由远至近,涪江环绕的青义镇。槐花扯起一顶顶帐蓬,像搭建在龙山肩头,清清白白,无声无息。只一等风起,便开始放香,能传遍校园的所有地方。

       我家住南边龙尾处,去北边龙首处上课,每天沿山脉西麓,最低一层的石板路来回。夫人当时在图书馆,走中间一层的混凝土路上下班。孩子的子弟学校位置最高,每天要爬好多级阶梯,只是一等下课或者放学,就约上几个同学,沿一条槐树簇拥的沥青路,到龙山顶上玩。记得有一次,还捉回来一只螃蟹,说明那时的龙山,还是有些溪流的。

       九九年去清华,发现西科校园的槐树,其实是和清华一脉相承。知道梁实秋吗?他著名的《槐园梦忆》,里边的槐园,就是清华园。但清华校园不是洋槐,而是黑槐,又称古槐、国槐,中国北方最不起眼的林木,和同样低调的柿子树一起,种植在具有浓厚人文情怀,和一流科学素养的贵族校园里。让你在感受崇高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平凡。

       清华经历,持续一年。起初住南门,踦车到四教上课,要穿过两公里长,一条古槐簇拥的林荫道。下晚自习时,我总是冲在最前面,抛开复杂的公式定理,进入纯人文的想象之中,一种轻松愉悦,无法言表。后来住北门,喜欢出北门往西,走到一望无际,京西稻的稻田里,这是李健在春季,创作《风吹麦浪》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还有荷塘,是朱自清的荷塘。

       清华回来不久,西工院改名西科大,校园也从西区,突破龙山屏障,进入青义坝子。槐树随同一起下山,集中在中心湖南边,浩浩荡荡撑起了营帐。只是这次移栽的,有洋槐也有国槐。洋槐四、五月开花,孑然独立,个性奔放,枝繁叶茂。国槐八、九月开花,队列整齐,身姿茁壮,内敛醇厚。如学问传承,上下圆融,内外兼修。如学术竞争,相得益彰,和而不同。   

       今年的刺槐又开花了,是在玉兰、海棠、晚樱,娇艳名花招摇一圈之后,才在校园一角,一个固定位置,开始绽放它的朴素。起先是嫩芽黄,随后是初花白,经过一场春雨洗礼,不知不觉全然放开。一有阳光穿透丛林,每当和煦春风吹进,树干枝条摇曳生辉,叶芽花片惊颤起飞。“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是四月,清明后的四月,是西科校园,最有生机的时节。

       丛林弥散着花香,树间传出了鸟鸣,一群快要毕业的学生,在远处嬉戏留影。一条弯曲起伏的路,若隐若现,被野草淹没的那端,不知通向了哪里?如同这些毕业生,也许前路艰险,达不成目标。也许山高路长,已错失风景。但愿走过之后,回望来路时,都明白干净,不留污浊。如同这花,简简单单,倒清清白白。如同这树,根植荆棘,却志在云里。


IMG_20210411_113927.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27666-1353866.html

上一篇:一篇孤城记,两代江东情
下一篇:恰同学少年——记长沙一日
收藏 IP: 112.18.7.*| 热度|

16 史晓雷 许培扬 姚小鸥 张晓良 汪育才 籍利平 郑强 李建国 王启云 刁承泰 尤明庆 刘炜 郑永军 刘钢 孙颉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