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和治疗目录2

已有 600 次阅读 2023-2-2 01:3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和治疗目录2

作者:丁文京

国作登字-2020-A-01161232

目录

第三章 产甲烷菌和甲烷过度生长

第一节 人体存在产甲烷菌 (8138字)

一、人体存在产甲烷菌

1、产甲烷菌

2、人体有产甲烷菌

3、人类肠道产甲烷菌

4、肠道甲烷的产生

5、人群中甲烷的检出率

二、影响甲烷产生的因素

1、他汀类药物抑制产甲烷的生成

2、硫酸盐还原菌抑制甲烷的生成

3、胆汁抑制甲烷的生成

4、生活环境和性别影响甲烷的生成

5、性别对产甲烷的影响

6、肠道疾病的影响

7、饮食的影响

第二节 甲烷测试的重要性 (4919字)

一、呼气实验可以检测甲烷

1、检测呼气甲烷有临床价值

2、甲烷呼气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检测甲烷可以避免假阴性

4、甲烷呼气作为结肠发酵标志物

二、甲烷呼气实验的临床应用

1、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分类

2、寻找便秘的原因

3、寻找肥胖的原因

4、筛查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第三节 肠道产甲烷菌对人体的影响 (7565字)

一、甲烷对人体的作用

1、甲烷对人体有重要作用

2、甲烷和幽门螺杆菌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二、甲烷导致便秘

1、甲烷抑制肠道传输

2、甲烷引起便秘

三、甲烷能否预测结直肠癌

1、支持甲烷与结直肠有关的研究

2、不支持甲烷与结直肠癌有关的研究

四、甲烷与肥胖的关系

1、支持甲烷与肥胖有关的研究

2、不支持甲烷与肥胖有关的研究

五、甲烷的抗炎作用

结语:健康意义和未来方向

第三章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检查与诊断

第一节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检查 (9508字)

一、小肠细菌和呼气实验

1、小肠液细菌培养

2、氢和甲烷呼气实验

3、小肠液细菌培养和呼气实验的比较

二、有关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辅助检查

1粘着斑蛋白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B抗体试验

2尿液有机酸测试

3、综合大便分析

4空肠抽吸物中挥发性脂肪酸

5小肠胶囊检测系统

6肠道细菌基因检查

三、肠漏和内毒素血症相关检查

1、肠漏检查

2、内毒素血症检查

3、药物试验性治疗方法

、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检查的重要性

1、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检查的适用范围

2、检查和重复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重要性

第二节 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10789字)

一、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检查

1、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检查的原理

2、氢和甲烷呼气实验的特点

3、氢和甲烷呼气试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局限性

4、需要考量因素

二、氢和甲烷呼气实验应用的里程碑

1、早期氢呼气实验

2、《德国建议》首次专业学会建议

3、《罗马共识》首次提出氢呼气实验的国际共识

4、《北美共识》首次提出氢和甲烷呼气实验的国际共识

5美国胃肠学会首次临床指南

三、《北美共识》和《临床指南》建议的要点

1、《北美共识》几个建议要点

2、《临床指南》几个建议要点

四、氢和甲烷检测技术

1、气相色谱技术

2、固态传感器技术

3、电化学技术

4、固态传感器技术与电化学技术的比较

5、气体样品收集装置

第三节 氢和甲烷呼气实验 (3612字)

一、检查前需要的准备

1、检查前2-4周的准备

2、检查前1周的准备

3、检查前1-2天的准备

4、检查当天的准备

二、氢和甲烷呼气实验的检查步骤

1、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检查过程

2、氢和甲烷呼气实验检查的注意事项

三、氢和甲烷呼气实验的禁忌症

1、绝对禁忌症

2、相对禁忌症

四、有关需要考虑的事项

1、氢和甲烷呼气实验用于检测儿童的考虑

2、关于同时检测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3、关于排除死腔气

第四节 氢和甲烷呼气实验结果判读 (2143字)

一、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阳性标准

1、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阳性标准

二、解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检测报告

1、空腹基础值高

2、关于不同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双峰曲线

4、关于小肠时间段

第四章 参考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74450.html

上一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和治疗目录1
下一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和治疗目录3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