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改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

已有 2882 次阅读 2022-1-22 00:09 |个人分类:医学知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改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

1、迁移运动复合体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作用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一种相当常见但尚未确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误解。其中一个误解是,它常常被误认为仅仅是细菌问题,而问题要复杂得多。由于主要关注过度生长,许多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经常复发。小肠的运动性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会成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得不到充分治疗的原因之一。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一个原因是迁移性运动复合体活动。该活动指每1.5至2小时重复一次的循环过程。它的工作是管理消化系统,并将未消化的食物转移出去。有些人不注意修复启用迁移运动复合体活动的系统,造成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得不到有效治疗。

迁移运动复合体系统是肠脑轴的一部分。该系统将大脑与外周肠道功能连接起来,并充当生化信号工具。

虽然相当多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病例是由于肠脑轴的问题而产生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然而,大脑和肠道恰好彼此紧密相连,因此当一个受到影响时,另一个也反映了影响。由于这种联系,当我们处理任何类型的肠道疾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其他疾病时,我们的大脑应该保持健康是明智的。

并非所有人都有健康的大脑。患有脑相关疾病的人,如神经退行性变或创伤性脑损伤,可能会出现肠道运动延迟。肠道通透性是这类患者可能出现的另一个问题。这已经被多个实验所证实,在这些实验中,经历过外伤性脑损伤的实验动物在几小时内形成了肠道通透性。

改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

为了进一步解释肠易激综合征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由大脑还是肠道引起的,应该清楚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大脑和肠道两个器官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当一方出现问题时,另一方反映出同样的问题。在这两个器官之间有一个持续的情感和信息交换。如果大脑处于压力之下,肠道会立即知道这一点,从而复制这种行为。同样,如果肠道有问题,大脑的功能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大脑控制着身体的所有功能。这包括胃肠道的运动、血流调节和营养支持。如果大脑不能正常工作,将面临身体其他部分的问题。

大脑和肠道的交流尤其依赖于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一条将信息从肠道传递到大脑的通路。事实上,迷走神经非常重要,甚至连胃肠道也会通过肠神经系统直接受到迷走神经的影响。

如果肠道有炎症,则可能是负责迁移运动复合体的神经受损。这反过来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并使其发炎。整个循环会导致血液流动、运动和酶释放减少,这会使肠道更加不适。当肠道炎症状况得到治疗时,需要记住肠道与大脑的联系。大脑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相关疾病的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了解是什么可能的触发因素导致了肠道状况不佳。

食物中毒影响迁移运动复合体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食物中毒模型可能是描述整个过程的最佳方式。在食物中毒病例中,患者通常会产生抗体来抵抗感染。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感染是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或CdtB。

大脑受到小胶质细胞的保护。它们被激活后,会释放炎性细胞因子,提高免疫力,减缓脑部炎症。它们激活的一个缺点是,它不会停止,如果不减慢速度,可能会导致脑组织损伤。

迷走神经导致消化酶和胆汁在肠道内释放,因此其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当患者患有神经炎症时,肠道炎症会因此而加剧。这损害了大脑激活迷走神经的能力,迷走神经活动减少。随着循环的进行,迁移运动复合体过程受到影响,个体将体验到低运动性,并且肠道中的瓣膜控制受损

大脑炎症越严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系统内生长的可能性就越大。当食物没有被充分消化时,它将在小肠中存在更长的时间并引起发酵。

回肠和盲肠之间的连接处有一个回盲瓣,其故障可加重病情并加重炎症。小肠和大肠被这个阀门隔开,如果它没有正确关闭,结肠细菌可以向上移动并进入小肠。这将导致发酵,从而导致肠道扩张。肠道扩张会进一步打开瓣膜。回盲瓣不能关闭的原因之一是神经受损或迷走神经活动不正常。回盲瓣松解和按摩技术有助于改善回盲瓣的功能。

肠道问题导致的炎症可能会在同一区域以及大脑中引发一系列问题。要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这样的疾病中康复,大脑必须健康,肠道的神经支配必须保持稳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22096.html

上一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6个主要原因
下一篇: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支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