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科学研究的去中心化

已有 2074 次阅读 2023-1-23 09: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研究的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相对于“中心化”的。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内容由专业人士创造。但Web 2.0不再由专业人士创造,而是由权级平等的网民创造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创造原创的东西,生产新的信息。这种去中心化已经扩展到其他领域。平台外卖小哥抢单,嘀嘀打车,甚至战争也用到了去中心化。这种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很可能适合科学研究。

  去中心化是人群平权化,每个人都平行表达,从中产生突出者形成节点,节点吸引人群,形成新的共同关心的一个研究问题的群体。最突出的例子是屠呦呦的青蒿素的发现。1967年5月523项目启动,进行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项目内部互相协作不分你我”,这是一种去中心的平行化。“7个省市在各地组织,筛选了很多药,合起来4万多种都没取得很好的进展”。1969年1月,中药所任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屠呦呦读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给了屠呦呦灵感:“水渍绞汁”而不是“水煎汤药”,她突然意识到温度才是关键。屠呦呦没有错过这个转瞬即逝的念头,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醚的提取方法,青蒿提取物达到鼠疟100%的抑制率。后续实验:水温60度以上则没有作用,证实了屠呦呦低温提取灵感的关键节点。1972年3月8日屠呦呦向全国523研究组会议上报告。之后,山东、云南要求参与进来。再之后,全国多家科研单位围绕青蒿展开了“全国大协作”。屠呦呦是一个节点,吸引了山东云南,又吸引了多家单位,形成了一个研究青蒿素的群体。最终研究出了对疟疾十分有效的青蒿素,获得了我国唯一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如果当时不是实行的去中心化的平行研究,而是全国成立一个中心,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很难出现屠呦呦这个节点,也没有吸引山东云南自由加入,更没有全国其他组织自由加入了。

  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一个人的突发奇想,或者一个人长期研究思考的顿悟,多是一个人出现节点,然后扩散开来。去中心化恰恰适应这种特点,因此,科学研究去中心化可能是产生重大原创的一个好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73106.html

上一篇:[转载]如何提高本科生判断事实的能力
下一篇:[转载]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收藏 IP: 111.33.232.*| 热度|

11 檀成龙 尤明庆 张晓良 王涛 梁洪泽 郑永军 曹俊兴 李文靖 曾跃勤 晏成和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