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aol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baolian

博文

标准试模真的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吗?

已有 3753 次阅读 2021-12-31 09:1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如果说今年砼享未来为行业做了何有益的的事情,标准试模无疑是其中之一!

我的一个学生好意提醒我说:闻博,说咱的试块能提高几个MPa强度,会不会被认为有弄虚作假嫌疑?这可不是砼享未来的风格啊!

即便我的学生都不能正确理解,让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不是个技术问题,更不涉及专业,只是一个简单的力学问题!甚至说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很好理解的问题!

当然,有些常识还需要强调一下,所以这样说是很多人总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

抗压强度就是压强,压力/受压面积就是压强。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5-1/7,一般认为是1/10左右,很低。

我们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为了测量它的承载能力!测量目的是为了获得被测量的真实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测量方法、测量仪表、测量环境等的影响,任何被测量的真实值都无法得到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接近真值。

标准试模的前世今生!

2018年的时候,我接了一条高速公路的技术支持,从质量控制文件的制定、施工培训、疑难杂症处理等进行全方位技术服务,可以说做这一行我很轻车熟路了。当时某个标段C50配合比是我给出的,当时对人家信誓旦旦说尽管放心,7d强度不会低于52MPa28d不会低于62MPa。结果呢,7d强度47MPa,到了28d53MPa,这让我大跌眼镜,几乎无颜面对人家,因为7d梁板就要张拉的,强度必须满足50MPa,大话早就说出去了,咨询费也拿了,问题必须要解决!

当初第一想法是标养室温度一直偏低,野外现场标养室温度18℃,后来调到20℃多,还是这个数!

事出反常必有妖!我怀疑试块出了问题,后来一量,大小头差一个多甚至两个毫米,我让他们重新选试模,大小头差距最好控制在0.5个毫米范围内,最大也不能超过1毫米,费了半天劲,找来了,结果呢?原材和配比不动,重新成型7d强度53MPa28d强度64MPa,这才是比较可靠的数据!

皆大欢喜!

回到原点,为什么换了数模强度就高了?

首先大家一定要知道,可能整个宇宙也不一定有这技术,用某种试模能提高强度,如果你真信了,那我也无语了!

标准试模起的作用是使你测得的数值尽量接近真值而已,尽量不造成误判,基本上与标准不够的试模相比,标准试模所成型的实况强度高3-5MPa,当然,您手头的试模恰恰也很标准,那强度就基本一致!我打了十几个官司,有的就是因为试模不标准引发的冤案!

下面与大家聊一聊试模的发展!

最初,我们所有的试模都是钢制的模具,好处就是试块的尺寸误差比较小,因为是拆装的,误差好控制!

而且破型都是收腰的,像下图。

 图片12.png

大家看一下这个试模!

 图片1.png

妈呀,是不是吓一跳?31斤的试模,没有两膀子力气做混凝土?而且拆装过程也耗时耗力,很麻烦!后来,塑料试模诞生了,轻便而且脱模容易,试模下面有个小孔,高压气枪一顶,噗的一声,出来了!

但是,卖试模的做试模的大多不是这个专业的,为了好脱模,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破型后试块是这样的!当然了,试块放偏了,也会这样——这个概率很低!

 图片11(1).jpg

从力学角度再与大家聊一下!

试模的变型表现有很多,比如,因为试模刚度不足,试块鼓肚了,成了下面这样,试块与承压板可能是线接触甚至点接触,绝对不是面接触,是不是一压就坏了?压力比上面积(你认为的整个断面的面积)测出的强度能高?那不见鬼了吗?

如果试模变形了,成了平行四边形,那么整个是宽的承压区域就成了这样!

 图片2.png

如果是大小头,画的夸张一点更好说明问题,受力模式就变了!

 图片3.png

来自压力机承压板的压力分解成一个是垂直于接触面,一个是平行于接触面,接触面受到了拉力,小头自然先破坏,然后就像多米诺骨牌,整个就破了!

当然,试模不变型,试块两面受到的是压力何接触面的摩擦约束力,而不受拉!

我们没有推标准试模的时候,我就一直在讲试模的重要性,但后来发现真不好找!索性我们自己监制一批,最初只是想给我们的会员单位内部使用,最后发现这远远不够,才推向市场,也是承蒙大家对砼享未来的信任,遍及全国了!

说到这还不算!您自己的测压强度高点或低点都好说,用于质量自控,但是,工地上的试块作为验收甚至打官司可是用得着的,强度不够了无法通过验收,甚至引起诉讼,而您也确实并未偷工减料,是不是比窦娥还冤?拿些标准试模给他免费用总可以了吧?总比花钱摆平便宜多了吧?而且没有任何风险!这几个试模所需,连摆平的零头的零头都算不上!孰轻孰重?

此文不是推销,而是技术普及,当然,如果您不想费力满市场去找或是没找到,也可以考虑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2260-1318926.html

上一篇:岁末回眸——一年专栏文章回顾
下一篇:写在2022第一天
收藏 IP: 60.24.183.*| 热度|

6 李宏翰 郑永军 王玺智 黄河宁 李学宽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