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renm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renmin

博文

从沙尘天气想起的

已有 3410 次阅读 2010-3-21 12:58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今天,沙尘天气继续东移南下,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在内的13个省区都将受到沙尘天气影响。中央气象台专家说,这次沙尘天气是自2009年1月份以来影响中国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
 
南京刚刚在昨天下午4点创下了自1961年有完整历史资料统计以来3月中旬的最高温度记录——29.6℃,今天就迎来了沙尘天气。从我住的31层楼向外望,目光所及之处只见一片茫茫的灰黄色,哪里还有一丝春天的景象;远处的高楼大厦被裹在这浓重的黄色雾霾中,隐隐约约地露出一点轮廓,如同我以前在沙漠里见到的海市蜃楼。
 
为什么沙尘天气会如此猖獗?这是正常的天气现象,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近年来,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环境、生态越来越关注。这二者的结合,使人们对地球的未来越来越忧虑。而“后天”、“2012”等灾难影片的风靡全球,更加重了人们的这种忧虑。有人还把汶川、海地、智利三次大地震的日期进行排列,似乎暗示着这些灾难乃是劫数难逃,引得网上一片“地球末日来临”的惊呼——尽管大多是调侃搞笑,但至少还是反映了一部分民众的心态。
 
面对这一状况,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有更多的作为?至少应该避免前不久山西出现的因持续40余天的地震传言并最终导致几十个县市许多市民彻夜上街“等地震”的荒唐场景。
 
而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的工作者,是否也要为应对这种状况做些什么?诚然,我们的地质、大气、环境、农林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地质灾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全球变化等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成果斐然。但是我觉得大部分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可能还是基础性、学术性的,而真正能够让民众了解这些变化和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的科普性的工作则非常不够。我想,应该呼吁更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抽出一点时间,从学府、书斋中走出来,想广大民众之所想,围绕那些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及时地传播、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尽早尽快地使民众知道原因、了解真相、驱除疑虑、明白道理。这也是科学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2010-3-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072-304900.html

上一篇:有趣的政协委员提案
下一篇:但愿少一些“人祸”之后的“奇迹”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光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