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renm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renmin

博文

过去的游记:(1)感受新疆

已有 3376 次阅读 2009-1-5 17:0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新疆

过去的游记(1)感受新疆
 
那一年暑假,火炉南京的天气格外酷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得以逃出石城,飞到那遥远的乌鲁木齐。
一下飞机,迎接我的是塞外清凉的风,真爽!由于飞机晚点,时间已经是傍晚的七点多钟了,此时的南京早已是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可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两个多小时的实际时差就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青海工作,因此,想象中的乌鲁木齐也一定和青海西宁差不多:光秃秃的山,低矮的土坯房,汽车、马车、自行车和行人挤在一起的闹市。可是眼前的乌鲁木齐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站在市中心的红山上,你看到的是一座绿树掩映、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宽阔的高速通道河滩路纵贯全市,南来北往的车辆掠驰而过,使人感到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自治区政府和人民公园之间,是乌鲁木齐的中心商业区,这里集中了各类金融、商贸机构和宾馆酒店,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商场、餐厅和游乐场所,其繁华程度完全可以与王府井、新街口等相媲美。而新建的数十幢色彩不同、风格各异的大厦,又进一步提升了商业区的品位。南面的二道桥,早就是乌鲁木齐著名的民族贸易地区,也是旅游者观光、购物,感受民族风情的最佳场所。如今,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国际大巴扎,代替原来破旧拥挤的市场,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使乌鲁木齐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异域情调。
盛夏8月,正是新疆的旅游旺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因此,每天都有大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涌向吐鲁番。除了品尝甜美的葡萄,你还能参观鬼斧神工的坎儿井,游览断垣残壁的交河古城,领略热浪灼人的火焰山。而在沿途经过的达坂城,你除了可能见到歌中所唱的“两只眼睛真漂亮”的姑娘外,还会看到一个新的景观,那就是由几百台亭亭玉立的风车组成的风力发电厂。达坂城谷地丰富的风力资源就通过这些银光闪闪的风车叶轮的转动而变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乌鲁木齐。
在新疆还有一句话: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大。从乌鲁木齐到伊犁州的首府伊宁市有700多公里,目前主要依靠公路交通。当时,其中的一大段公路还正在修建之中,而我们乘坐的大巴又是一辆“老爷车”,所以这往返1500多公里的路程,居然花费了两天半(30多个小时)的时间,使同车的人大呼“过足车瘾”。不过,虽然旅途劳累,但一路上听着刀郎粗犷的歌声、看着窗外多变的西部风光,还是使人心旷神怡。车到石河子,这座由几代军垦战士的血汗建成的城市,其环境之美令人难以置信。市中心规模巨大的公园式市民广场,绿树参天、红花遍地、碧草如茵、清溪似镜,使我们南京的鼓楼等市民广场相形见拙。在新疆,类似的军垦城市如奎屯等也都非常优美整洁,令人对军垦战士们肃然起敬。从乌苏到精河这一段则几乎全是寸草不长的戈壁荒滩,如果没有车轮下的这条公路和路边的电线干,你一定会怀疑这里是否曾经有人来过。正在心情逐渐黯然之际,却又眼前一亮,惊喜地迎来了美丽的赛里木湖,它的面积大概和我们南京市区差不多,湖水清澈见底,湖边芳草萋萋、牛羊成群。告别了赛里木湖,汽车就沿着山高谷深、松林茂密的果子沟,进入伊犁盆地。
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气候相对湿润,伊犁河水量也比较充沛,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13个民族的团结奋斗,使今日的伊犁更加美丽富饶。公路两边满目青翠的农田里,除了大片的玉米、葡萄、果树外,居然也有不少水稻!伊犁州首府伊宁,不仅是新疆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国与中亚市场的主要结合点。伊宁以西40多公里的霍尔果斯,是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重要通商口岸,等待检查的各国大货车,排成了一条长龙。连接上海--霍尔果斯的312国道,也在这里终结于国界旁的第4825公里里程碑。
打开地图,才发现近十天长途旅行所及之处,只不过是新疆巨大版图中很小的一部分。浩瀚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冰峰林立的喀拉昆仑、人间仙境的喀纳斯湖……,新疆还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等待着远方的客人。我这短短几天的经历,仅仅是对这片辽阔、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的一次粗略的感受罢了。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072-208704.html

上一篇:大熊猫赴台
下一篇:由赴美旅游车祸消息引发的一段回忆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光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