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尾”,大概算得上是最近一周内中国传媒(无论是印刷出来的还是在网络或手机上流传的)上的一个关键词,趁着这个词的热度还没过去,也没成为不可触及的伤疤,而且没被河蟹掉之前,我得赶紧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不过,我这里所说的“追尾”,其实不是真正的追尾事故,而只是一个比喻,我想用它来比喻一下这些年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类问题。
上周六的晚间,温州附近发生了严重的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这次追尾是一次重大灾难,它让人们看到了列车追尾所产生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也给中国人民心头涂上了一层久久无法抹去的伤痛。追尾事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众说纷纭,具体结论应该等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权威发布。可以用冷冰冰的物理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就是在同一条轨道上后面的列车以高于前面列车的速度迅速追赶上了前面的列车并发生了碰撞,这就是“追尾”!这里我要说的人才的“追尾”,和列车“追尾”很相似,二者具有相同的抽象模型和发生条件。
在一个时段内,每个领域的人才或人力资源的需求本来是有限度的。这就像铁路上的一条条线路,正常情况下可以承载着一定量的人员或者货物的运输任务,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转运。如果铁路上的需要运送的人员物资突然增多,就会发生“春运”那样的运力紧张局面,可能发生比较严重的拥堵和滞留,此时需要通过增加火车的班次(加车)和缩短发车间隔,或者在一列车里面多塞些人(这会以牺牲舒适性和安全性作为代价)才能完成运输任务。如果一段时间内进入一个领域或行业的人才突然增加,而此领域或行业在短期内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也同样会发生人才“拥堵”,主要表现为就业困难。如果要想保持充分的就业,就需要让这个行业或领域迅速扩大规模,以吸纳尽可能多的人才,这相当于“加车”。如果在规模不能扩大的情况下还要保障就业,就不得不适当降低工作效率和薪酬,这相当于“挤车”。
最近几十年里,在中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独特的现象。首先是在1980年代前后曾经出现了人才断层,由此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提出了“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等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那段时间里人才的“成长”和“进步”的速度异常地快,算得上是一次提速。在最近十几年里,大搞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导致“人才”培养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使大学毕业生、博士和硕士的数量激增,结果就出现了最近几年的就业难现象。在这段时间里,1980年代前后培养和提拔的那批年轻人(所谓60后和70后们)尚处于中年,他们还在“轨道”上慢慢地前进着,后面的年轻人(80后和90后)已经挟着“过度扩招”的狂风从后面急速赶了上来,他们在一般性的量化对比指标(例如学历文凭、SCI文章成果之类)方面不但不落下风,甚至表现出很多大的优势。于是,一场类似于“追尾”的残酷竞争就在所难免地发生了。此时,从后面赶上来的年轻人感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似乎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在前面的中年人们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造成这种人才“追尾”的原因和列车追尾很类似,都是因为同一轨道上的运动“物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处于失控状态(缺乏调度)的速度差。如果制度设计合理,调配得当,这种速度差的存在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给后面的人带来一种奋勇向前、不断追赶和超越的激励,也可以给处在前面的人一种被追赶的紧迫感。如果制度不够合理,所有的人都被约束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前面的人只能上不能下,但又很不给力,无法提起“速度”来;同时后面来人的“速度”(规模大,在简单量化指标的同质性竞争方面占有优势)却没有合理的控制,则“速度差”会导致人才竞争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提前以一种很惨烈的方式发生。在这种“追尾”式的人才竞争中,由于经常存在着量化对比指标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因此会被认为不够公平,结果失败者会很不服气;同时,胜利者也同样“胜之不武”,在其随后的发展中不易找准个人定位和前进方向。
为了避免人才“追尾”,制度设计和管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人才培养方面,既应该注意人才个体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又要注意更行业领域人才队伍规模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例如招生指标的调控);在人才的评价方面,应注意全面和公正;在人才使用方面,则更要注意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和知识背景的人才的特点,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避免人才浪费。
【1】 李毅伟:过度扩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774&do=blog&id=46949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