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gu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guang

博文

在丹麦第一次做助教(4)完

已有 3685 次阅读 2013-1-21 06:50 |个人分类:工作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助教

尽管现在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软件比较发达了,但是在公司里做研发还是难免要自己编些小程序的,比方用Fortran和MATLAB做些二次开发,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定制和固化分析流程,就是用程序把成熟的分析过程固化下来,只需要改动少数参数就可以完成分析,在公司里是极其有帮助的。

看着这些学生,我真的感觉他们很幸运,能有这么好的课程内容,而且学习形式也很好。每周一次课,一天都在教室里编程。这种大强度的学习环境,持久的专注,比工作强度还大。每个组里两个人,可以相互讨论合作,体会讨论的愉悦,也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当然程序崩溃时也要一起发愁。某次我给一个组答疑,他们好像理解了。但是在如何改程序上有了分歧,小小的争执了起来。连我在旁边都忘了,通常都要说谢谢的。想想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都是单兵作战。到公司工作以后,合作逐渐多起来。等后来就开始培训(多体动力学)了,培训的内容都是深入浅出,注重实践。也曾想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培训的强度,增加团队合作的意识。

前面讲过大报告的第一天是自由选择题目,后面三天就开工了,推公式,编程序,算案例,写报告。有好几个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重点讲一个组吧。这个组选择的是几何非线性问题,也就是大变形问题。大报告第二天上午,他们开始推导公式。看着几本书上不同的表达式,他们很迷惑。我抛开课本给他们解释了下物理意义,他们下午推敲推敲就搞定了。第三天算出来一个案例,和ANSYS做了个对比。之后就开始学习用弧长方法画出整个变形过程。第四天的时候,他们找了好几个案例,还采用了两种延续算法,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问题可能有很多原因了,我也帮着他们分析原因。后来他们还去找了专门做非线性有限元的教授。教授说,有的成功了,那就说明没问题。他们问,为什么有的失败了?教授很干脆的说,我不知道啊。他们后来自己解决了问题,成功递交了一份满意的报告。看下他们的经历,几乎一边实践一边自学了非线性有限元。这种经历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至少以后看到那些大部头的书不会感觉那么恐惧的。而且再遇到问题会主动学习,积极解决。

再简单回忆几个组吧。平板弯曲问题的一个组,采用了两种单元,编程计算了变形和特征值,还做了结构优化;另一个组还考虑了纤维复合材料铺层的方向和优化。做动力学分析的一个组,计算出响应后进行了丰富的频谱分析。我看到了也很感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模态识别和用振动进行故障诊断等。

写了这么多年轻人,怎么能忘记了还有一组老人?课堂上第一次看到这两个温和慈祥的老人时,我有些吃惊。我和同事说了,同事说这很正常的。后来在其他课上再遇到来学习的老人,我也就不奇怪了。课程前期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学习有些吃力。但他们很认真地请教问题,就像其他学生一样普通。等到第九次课,也就是逆迭代法计算固有频率时,我注意到他们组是第二个率先完成的,只用了小半天。记得他们满脸洋溢着喜悦,估计也为自己感到骄傲吧。不知道那些年轻的学生看到两个老人会不会有感触呢?会不会想,老人尚且好学不辍,我们年轻人岂能自甘落后?

做个大总结吧。能做助教感觉很开心,陪着这些学生一起成长也感觉很棒。现在走在校园里,偶尔会有学生打招呼,感觉更加融入这里了。第一次做助教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期待第二次能做的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055-655060.html

上一篇:冬日西湖
下一篇:笑话两则
收藏 IP: 90.184.20.*| 热度|

4 陈学雷 张士宏 傅蕴德 周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