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SciHum(教育、科技与人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fq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咬文嚼字:“假贷居贿”还是“假货居贿”?
2022-1-23 09:19
读古文,会遇到不同版本中的用字不一的现象。由于文章 年代久远,在流传中难免有讹误 。有些估计是古人在书写中用笔稍有顿挫 , 便会给识读的人带来不同的认知,如 “文”和“之”, 又如《 神女赋》中的“王”或“玉”互讹及其引发的封建伦理问题。对于不同的用字,有时两者都能解释得通,无伤大雅,也就不值得 ...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35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美国高校:如何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招到学生和留住学生
2021-12-7 19:05
一、美国高校:如何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招到学生和留住学生 本来就有一些美国人已经怀疑是否值得为高等教育花钱,而新冠疫情带来的 经济损失使大学更难 以推销自己了。为了使院校稳定发展,领导者必须想办法吸引新生并留住在册学生。 为此 美国著名的教育周报《高等教育纪事报》 (TheChronicle&nb ...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73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学习笔记 Development of an organization and education
2021-11-28 14:43
As educators, from its centenaryhistory , we can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education,and how itlead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relative education provided a source of ideology and talentsfor ...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2634 次阅读|没有评论
UNESCO:教育革新之建议
热度 2 2021-11-16 16:3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发布报告《一起重构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所谓社会契约,是社会成员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的一种默会的协议。面对疫情大流行和不确定的未来,需要一个新的社会契约来变革教育,重塑未来。 这几天在翻阅报告的英文 ...
个人分类: 教育新闻|3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需要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以重塑我们的未来
热度 1 2021-11-16 10:17
需要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以重塑我们的未来 我们人类和地球正受到威胁,未来的不确定感日益增强。新冠(COVID-19)大流行的高峰期,全球有近十六亿学习者受到学校停课的影响。疫情大流行证明了我们人类有脆弱的一面,也证明了我们是彼此相联的。现在我们需要共同采取紧急行动来改变我们努力的方向,并重新构想我们的未 ...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2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Confucius’ Spiritual Development
2021-10-31 09:14
小黄老师知道我在《中外教育史》等课程教学中有时会穿插一点英语内容,于是给我发来这一链接 2021 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   (chinakongzi.org) 。 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活动有其积极意义,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很有助益。这类活动特别适合于年轻人参与,我 ...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309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道德经 6-8 章句英译 Laotze- Tao Te Ching
2021-10-28 13:50
小黄老师办“浮山教育读书会”,引导弟子读经典《道德经》。此活动甚好,于是也给弟子们提供不同的英语译释,扩展视野。中文章句自古至今有不同的阐释,外语翻译自然也有不同的版本。( 《老子》译本总目 )。以下就《道德经》6-8 章句,选列两个版本中的英译。 ...
个人分类: 哲学|24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孔子的教育精神看“孔子教育奖”
2021-10-27 10:13
从孔子的教育精神看 “孔子教育奖” 看到第十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揭晓的新闻,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即如何把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作为与当代相关问题结合起来。 作为中国的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老师,孔子较早地认识到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发展 ...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28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