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从分类评价到分类管理:如何破解难题?
热度 1 刘青松 2023-9-24 17:40
在日常管理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具有多重作用。 首先,评价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我们不能只低头苦干,还需抬头看路。总结让我们抬头思考,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成果,对未来进行指引。所谓好马配好鞍,一个优秀的人或者集体,一会也会善于总结。否则我们就会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自己所处 ...
2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轻松读懂古文明演化 (6)新石器时代与天文历法
刘青松 2023-9-10 17:50
“文明的底层逻辑是天文”,我对这个论述身表赞同。 文明起源发展并扎根在天地间,自然规律对小尺度的人本身与大尺度的文明体系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文明与生命生生不息。周期性运动是可见宇宙内最本质的特征。在相对短(比如几千年尺度以下)的时间尺度内,天幕上镶嵌的恒星系统变化缓慢,可以视作一个完美的静 ...
35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静态的字典到动态的信息典
热度 1 刘青松 2023-9-8 22:54
文字的产生是为了记录复杂且重复的信息,以便后续知识的积累和交流。随着文字的发展,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需求逐渐成长,丰富了文字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一定是经过长期演化而逐渐形成,不可能造空中楼阁。 文字产生的假说有很多种。对于中国最早的甲骨文而言,好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缺少了一些中间 ...
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再论教育模式革新
热度 5 刘青松 2023-9-5 11:09
教育乃百年-千年大计。这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承,更深层次还肩负着文明延续的重任。 教育始终都会面临两套知识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思想育人体系。这两套体系的内涵在某些层面上相互支撑和转换,形成更为有机的整体。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时间空间和方法体系上都需要系统性去考量。 首先,一个人的成长和知 ...
5744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5
提升自身能力 助力学生成长
热度 2 刘青松 2023-9-3 19:16
作为导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题组团结有爱、斗志昂扬,学生能够按时毕业,并取得好的学术成果;毕业后,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在给岗位继续前行,从事科研工作的可以拿到自然科学基金,随后被业内认可。 桃李满天下的感觉让年轻们导师向往。 和资深导师相比,年轻老师缺阅历。阅历使人能够预测一件相似事情的原委和大致 ...
4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轻松读懂古文明演化 (5)新石器时代与农作物
刘青松 2023-8-23 18:21
农业与文明发展相互作用。没有农业支撑,人类无法大规模聚集。人类不聚集反过来也不可能催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需求。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织在一起。 相比较于石器、玉器和青铜器,农业发展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包括农作物本身、气候环境以及技术革新等等。 我们先从农作物本身讲起。 受到地理环境限制,不同 ...
31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新世纪浪漫派
刘青松 2023-8-7 12:30
又进入八月。 每晚下班回去的路上,正是欣赏夜空的最佳时分。东边天际的天蝎座格外抢眼,张牙舞爪,身材修长,很是威风。天蝎座的星宿二(大火星)是天蝎座的心脏,从夏末开始逐渐向西偏移,天气渐凉。七月流火,古人对天象的总结,包含着宿命的虔诚。天蝎座的左边是半人马座。半人马女战士在我的油画中只出现过一次, ...
85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目标与创新
热度 4 刘青松 2023-7-28 19:02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对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自由探索,是美国作家肯尼斯.斯坦利和乔尔.雷曼合著的一本新奇的书。之所以新奇,这是典型的理工科学者颠覆文科思维的典型案列。这样的书,或者宣传的哲学思维,是基于科学的基础而来。这再一次体现理工和文科思维相碰撞的重要性。 欲速则不达,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道 ...
6911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4
知识生产与创新教育新模式
热度 1 刘青松 2023-7-26 15:42
最近阅读了迈克尔.吉本斯等合著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原版在1994年出版,中文翻译版在2011年国内发行。我们必须感叹国外科学家的灵敏度,早在上个世纪末,他们就开始系统思考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对大学及知识体系产生重大冲击,并赋予一种社会广泛参与且具有社会 ...
3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嘈杂与孤独以及学习创新模式
刘青松 2023-7-22 18:54
住在校园里的好处在于可以方便地穿梭于家与办公室,尤其是在夜晚,这等价于把书房从家外延了一千米。这种方便派生出一种习惯,就是中午可以午睡一会,乃至于只要中午不休息,下午就会有些犯困,和习惯喝咖啡的人突然没喝咖啡的感觉一模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咖啡喝午睡对于午后的精神是等价的。 今天中午刚好朋友来访 ...
8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5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