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侯天顺课题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utianshunyx

博文

侯天顺课题组举行岩土工程Seminar

已有 1375 次阅读 2022-5-31 15:54 |个人分类:组内新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刘浩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528日,侯天顺课题组例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楼302召开,此次会议由侯天顺副教授主持,参会人员有刘浩钰、舒博、孙晨阳等学生。

首先,郭鹏斐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分享读研经验。他对自己所做毕业论文《龙阳调蓄池工程土石坝静动力作用下应力及沉降规律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结合PPT图文并茂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过程,给大家上了一堂绘声绘色的毕业论文学习课。之后,他分享了自己读研经验和感悟,介绍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重难点,对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鼓励师弟师妹们要不怕困难与失败,合理规划时间,给自己研究生阶段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其次,潘兴儒讲解了论文翻译方法。他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从论文翻译的语法句子结构,到论文翻译的软件选择、翻译技巧、论文翻译格式等多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分享,严谨、仔细、认真是论文翻译的重要法宝。通过现场翻译演示讲解,分享了自己的翻译技巧。

然后,郭鹏斐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处理吹填土地基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荷载下的吹填土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计算了土体的沉降、水平位移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结果表明:采用大变形和小变形理论计算所得地基的沉降、水平位移以及超静孔隙水压力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且大变形理论计算值更接近于实测结果,验证了将塑料排水板转换成砂墙进行计算是可行的。

刘浩钰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应力应变控制下压实黄土动力特性研究》。基于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条件下,加载控制方式对压实黄土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不同控制方式下压实黄土的动应力应变时程曲线的差异。研究表明:压实黄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符合双曲线模型;加载控制方式不会改变压实黄土骨干曲线的类型,但会显著影响拟合参数的大小。对于土体结构受力较为敏感的原状土,使用应变控制加载方式可能会获得更为准确的试验结果。

舒博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黄土震陷性的微观结构量化分析》。基于扫描电镜获得的微观架空孔隙面积量化数据,结合相关原理,建立黄土震陷系数计算公式。通过对兰州、西安等地黄土的动三轴试验、微结构扫描电镜测试、试验与计算震陷系数的对比分析,论证对该公式所用主要参数-架空孔隙面积通过量化处理获取的可行性和公式的合理性与适用范围;通过对基于微观架空孔隙面积量化数据的黄土震陷系数计算公式的数学分析,提出黄土震陷过程中应力–应变发展的5个阶段,并从微观结构给出相应的物理解释。

孙晨阳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地震荷载下三维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为研究矢量和法在三维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从三维均质边坡出发,给出了一种将矢量和法与动力有限元法相结合的三维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并给出其具体计算过程。最后,将该方法运用到大型堆积体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中。

张大千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埋地PE燃气管道地质沉降破坏数值分析》。为研究地质沉降过程中埋地聚乙烯(PE)燃气管的破坏历程,基于PE管材的拉伸力学试验,拟合出改良的Sherwood本构模型方程,得到基于应变率的PE管材失效预测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对不同沉降阶段和不同坡度下的PE管道力学响应情况进行仿真研究。

潘兴儒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黄土的动扭剪震陷特性试验研究》。原状结构性黄土具有显著的动力易损性。通过西安原状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固结围压条件下的动扭剪试验,表明不同含水率筒状黄土试样的轴向变形非线性累积增长,径向和环向变形近似等于零。测试分析了黄土在动扭剪过程中孔隙结构塌陷的累积体应变表征震陷性的震陷系数,以及动剪应力幅值、振次、含水率及固结围压对黄土震陷系数的影响。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侯天顺副教授逐一进行质疑,并且最终给予了解答与评析。

最后,侯老师做了会议总结,他总结道:(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研究生要珍惜青春年华,主动探索,不要等老了之后追悔莫及。(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从迈开脚开始,我们应该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3)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IMG_20220528_214138.jpg

研讨会现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45826-1341014.html

上一篇:侯天顺课题组组织学生汇报文献阅读情况
下一篇:侯天顺课题组组织学生汇报科研进度
收藏 IP: 113.140.84.*|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