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空孤立系统中人和动物的关系会变得很微妙,在筛选系统中为人生产动物蛋白的候选动物时,要对此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猪、羊、鸟类、鱼类等体形较大的动物,因饲养数量有限,且人与它们有眼神的交流,人会对其建立感情,很容易对它们产生心理依赖,使得在需要宰杀食用时,心理上无法接受。即使是微小型动物,如果数量很少,人也会对它们产生心理依赖。
俄罗斯的BIOS-3系统在其180天密闭实验期间,就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BIOS-3系统是没有动物的“植物-人”二环系统。但是在实验开始2周后,舱内乘员发现了1只小蟑螂,他们兴奋不已。这个平时人人厌恶的小强,在这里变成了三个大男人的宠物。他们每日叫它名字,和它聊天,给它喂食。
俄罗斯的BIOS-3系统
突然有一天,小强不知被谁踩死了,他们悲恸不已,扬言要找出凶手严惩。其中2人发现另一人没有他倆伤心后就认定是其踩死了小强,要为小强报仇。处于舱外的实验负责人赶紧介入调解,舱内人员提出:“他们可以原谅踩死小强的人,但是必须从舱外再给他们送进来一只小强,否则就不行”,而这是实验所不能允许的。舱外专家紧急磋商对策,派一位院士出面和舱内谈判。院士非常的睿智,他问:“你们确定想要再送进去1只小强吗?”舱内回答:“确定!” 院士说:“要想好了噢,原来的那个小强是和你们一起进舱的,是亲的。再送进去的可就不是亲的了啊,你们确定要?”舱内的人有点懵:“是啊!不是亲的了,咱要它干啥呢?算了,不要了!”舱外面的专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风波总算平息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和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早在2005年,北航刘红教授从自己少年时期饲养小动物兔子和蚕的感受中悟到,饲养蚕等昆虫,因为饲养数量大,人不会对它们建立心理依赖。而且中国有几千年的食蚕传统,安全且营养丰富。
图片来自网络
刘红教授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将昆虫作为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系统中的候选动物,开辟了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系统候选动物的新方向。筛选研究确定了蚕和黄粉虫,建立了针对空间特殊条件的培养技术,明晰了其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品质特点等。并于2013年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的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系统——“月宫一号”,于2014年5月20日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实验(105天),在系统闭合度(97%)、人均能源消耗(20kw/人)等技术指标上做到了世界最好水平。
北航研制的“月宫一号”系统
2014年5月20日“月宫一号”团队完成了我国
首次长期多人太空基地生存地基实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