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以来,在陕西省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神,挖掘研究所发展历史,以老一辈科学家吃苦奉献、保护国家生态环境的事迹作为案例,大力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活动,以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激励同志们奋发有为,保护野生珍稀动物,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陕西省秦岭生物和农业资源考察队,1978年挂牌成立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隶属于陕西省科学院,198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挂牌“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主要使命是研究保护珍稀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助推乡村发展振兴。
六十年来,研究所开展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大鲵、藏羚羊、白唇鹿、林麝、盘羊、遗鸥等珍稀濒危动物的研究保护工作,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1700余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余项,为陕西乃至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和科技支撑。
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以“保护珍稀动物 呵护生态环境”为己任,积极投身艰苦的野外工作,足迹遍布我国秦岭地区和青藏高原的高山、荒漠、平原、河流。他们,是动物学巨大发展的贡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荣业绩!
周尧教授,1980至1984年为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守正创新、敢为人先,创办《动物世界》杂志,主编《中国蝶类志》《中国盾蚧志》,发表论文和著作200多篇(册),发现记述360个新种,32个新属,是我国昆虫分类学工作泰斗级人物之一。
仵光俊研究员,曾任研究所所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不怕吃苦、爱岗敬业,从事昆虫生态控制研究和秦椒低残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出立体栽培、繁益治虫一整套技术,为三秦大地农田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吴家炎研究员,曾任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治学严谨、勇攀高峰,主持国家林业部、中科院等基金项目20余项,中美、中日合作课题2项,发表兽类新种新亚种1个,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中国羚牛》《中国白唇鹿》《中国麝类》等专著,对我国兽类生态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屈春虹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淡泊名利、团结协作,完成虫白蜡部标研制;组建同工酶分析室,主持辣椒系列产品标准研制;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部分章节。
耿孝媛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坚守一线、勇于实践,长期从事经济动物养殖与动物医学工作,主持“水貂养殖技术及推广应用研究”等课题,主编《水貂养殖法》《貂病防治~附养殖技术》等专著,是陕西经济动物养殖领域重要专家之一。
方树淼研究员,曾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认真执着、开拓进取,多年来从事鱼类分类、动物生态应用综合技术研究,承担省部级课题1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鱼类新种及亚种4个,为大鲵在秦岭仿生态繁殖成功、促进大鲵在全国养殖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秦岭水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史东仇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从事鸟类濒危物种生态学方面研究工作,致力于朱鹮研究保护,参与首次发现洋县姚家沟朱鹮,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秦岭鸟类志》,编写出版《中国朱鹮》等专著和科学报告10余部,是秦岭鸟类分类工作的重要元老级人物。
许涛清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乐观奉献、奖掖后学,在鱼类区系研究、水生生态环境保护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至今仍跋涉在祖国的大江大河及人类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为秦岭鱼类“编目”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做了重要贡献。
张保良研究员,曾任研究所副所长,踏实勤勉、甘为人梯,主要从事经济动物养殖研究,发表文章29篇,独著及参编15部著作,为麝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主持完成了花面狸人工繁育成功及其规模化在全国的养殖推广,推动了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事业的发展。
郑生武研究员,谦和坚韧、锐意进取,长期从事动物区系、动物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86篇,12篇获奖,出版《秦岭兽类志》《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等专著,是秦岭乃至西北兽类多样性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姚渭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共发表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报道论文3篇,在陕西昆虫分类、植物保护、昆虫生态学及储粮害虫检测技术专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鸣涛研究员,曾任研究所所长,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创办巜动物与保护》杂志,发表潘氏闭壳龟、太白壁虎、秦岭蝮等多个新种新亚种,是秦岭两栖爬行分类研究重要贡献者之一。
李宝山研究员,曾任研究所党委书记,耿直诚恳,爱岗敬业。从事经济动物繁育及动物医学研究。主持及参加十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1篇,主编参编著作6部,获陕西省政府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对动物养殖技术有重要贡献。
江廷安研究员,扎根一线,不怕吃苦。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主持及参加项目十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曾获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被评为陕西省科学院科技下乡先进个人,在鼢鼠生态学及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
郭健民研究员,认真扎实,精益求精。从事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编写《哺乳动物染色体》等著作3本。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科研成果四等奖,陕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等7项。在秦岭地区动物染色体研究领域做了一定贡献。
罗时有副研究员,先公后己,诲人不倦,长期从事金丝猴和鸟类考察研究,发表鸟类新种新亚种1个,参与编写《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九卷》、《宁夏脊椎动物志》、《甘肃省脊椎动物志》等专著。
张子有副研究员,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主要参加的白蜡生产项目获得成功,1978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主持五倍子生产技术开发项目1994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贰等奖,编写《白蜡虫与白蜡生产》专著,发表多篇论文。
我们通过宣传学习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跋涉在科学道路上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激励研究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继往开来,再谱新篇章。
全所各个研究中心承担着藏羚羊、高原鼠兔、藏野驴等动物调查和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科研任务。所党委依据各个中心的科研项目在野外科考的实际情况,号召组建起科学考察队临时党组织,发挥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吴晓民研究员等同志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高原、在深山密林勇于克服高寒缺氧,战胜各种生存困境的挑战,竭力进取,做出较高科研创新成果。
所党委依托佛坪、凤县2处野外科研基地及其周边红色资源,建立主题教育基地,创新性地在科研一线开展党建活动,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党建工作和科研业务深度融合,以更多的科研实践活动与产出助力地方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行动。
研究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内容,结合研究所“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从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方面开展科研布局,以国家需求为己任,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物种防控研究,重点将在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新成果以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擘画蓝图启新程,踔厉奋发谱新篇。研究所将牢记所训“发扬团队精神、勇攀科学高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以生态卫士的精神和担当,增科技之翼,兴生态之梦,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踔厉奋发,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作者:石勇强 曹硕秋 王晓卫 常罡 张洪峰 李秋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