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浅浴红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aibiaji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博文

谨以此记,不能重启的2020

已有 1823 次阅读 2020-5-6 17:3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奶奶总说,自己的命怎么这么不好,连生个病都赶上这个时候,不能有人来看她。就怕走了,都没人来送。


您看,解封了。


==========


去年底,奶奶多年的陈旧性心梗复发,在ICU抢救了10天。用上了几乎可以算是挽救生命“最后的手段”,有创呼吸机,插管。


医生也说,插管之后,生命最长不过半年。果然,一切停止在了5月。


----------


10多年前,那次大地震后,多地的学生宿舍掀起了一股加固潮。正在读高三的小姑家的小表弟赶上了,只得搬去县城的大姑家住,离学校还稍微近一点。


寒假后,宿舍楼加固完毕,可以住宿。但小表弟习惯了大姑家的清净,不想再搬回多人间。况且已是高三下学期,大家自然以他为重。


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决定有多么重要。


老家的冬天阴冷,大姑父常年出差,所以爷爷奶奶过完年也搬到了有暖气的大姑家住,待3、4月暖和再回去。


所以,当时的大姑家的县城三居,住着大姑、爷爷奶奶、小表弟。


----------


一日0点左右,表弟复习完功课,洗漱完毕准备休息,习惯性地借着灯光瞅一眼睡在离卫生间最近的屋子的爷爷奶奶。


只见奶奶双目紧闭,发出若有若无的呻吟。表弟忙打开灯,见奶奶面色、唇色暗沉,慌忙喊爷爷和大姑起来找药。那二人一时手忙脚乱,表弟打了120。


120来时,心电图已是一条直线。医生征求意见时,大姑的决定自然是——全力抢救。


第二日6点,大姑给家人打了电话,众人纷纷向医院集合。10小时后,抢救成功,奶奶被推入CCU心脏重症监护。


之后,奶奶恢复良好,医院安排了介入治疗。


然而,结果让大家再次陷入了绝望——血管钙化,不具备支架条件。当年,医生给出的预测是,不超过半年。


----------


在那之后,我们努力学习心脏病的原理和延缓办法。包括减少油盐摄入、适当活动、控制情绪、避免摔伤等等。


我们在奶奶不愿意吃药的时候,给她讲药物的副作用远小于疾病的破坏。


爸爸甚至自学了高血压药物的几种治疗原理,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等等,哪个降心率、哪个降低压……


电视上,也长期播放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各路专家的讲解。


我们也共同适应了一个词语“带病生存”——有时候,大家很介意自己“生病”,追求“痊愈”,抗拒“终身服药”。其实,人体随着寿命增长,就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习惯他,面对他,知道疾病不可怕,只要控制住,同样可以有质量的生活。


之后的5年,奶奶一直非常健康,到医院复查的时候,当初的主治医师都给出了“神奇”的评价。


----------


5年前,奶奶复发。2年前,奶奶复发。1年前,奶奶复发。半年前,奶奶复发。


随着发病密度越来越大、病情越来越重,大家也明白,10年过去了,大家盼望的“奇迹”,或许已经发生过了。我们在现代医学面前,无力去期盼另一个奇迹。


医院说,治疗没有实际意义了,接回家吧。爸爸和姑姑都不同意,哪怕出了ICU没有科室愿意接收,他们宁可在普通病房输液普通的氯化钠,也不愿意“接回家”——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放弃生命。


在普通病房里,我们再次见证了“奇迹”。奶奶又恢复的精神满面,像个正常人一般的吃喝拉撒,走路说话。县里的医院说,现在有一个机制,市里最顶尖的专家会定期来进行手术会诊。


爸爸说,10年前,医生说了不具备手术条件。


大夫很开心的说,现在介入治疗的手段升级了很多,当年不能做,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了。


所有人欢欣雀跃——只要之前的“定时炸弹”在,我们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奇迹上,但噩梦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降临。如果可以进行最新的介入手术,拆除了炸弹,奶奶就依然可以健康生活,也许,可能再来10年。


手术那天,一行人忐忑不已。正常半个小时手术,两个小时还没有结束。大家互相安慰:说明能做,在做,如果不行早不做了。


但是,结果还是不如人意。两位三甲的顶级专家,“尽力了”。


那日,所有人从希望到绝望。奶奶自己也知道意味着什么,在病房中表达自己对爷爷的担心,交代了所有她在意的事情。众人崩溃大哭。


---------


3个月前,奶奶再度复发。医院管控,只得有1位家属探视。如果患者不幸离去,由医院统一联系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只得做出了当初最不愿面对的选择——“接回家”。


接回家,大家好歹还能一起看着。


制氧机、家用呼吸机、各种护理用品。不能回家的小辈们疯狂的往家里寄快递,求视频。


家人们制定了“夜班陪护”轮值制度,7*24小时有人守护在奶奶身边。


暗流涌动的平静了几日,也不年轻的“中层”们纷纷倒下。


那天,小姑父要早日出门,小姑要起来给他做饭。小姑父心疼人,让她继续睡。可没出门几分钟,就接到了小姑的电话——他还以为是奶奶不好了。


结果,小姑发现自己不能动了,挣扎着摸到了手机。120拉走了小姑,检查、输液、住院。脑梗。


小姑住院,小姑父陪护。值班减员2人。


婶子照顾堂哥家的两个孩子,洗衣做饭,腰酸背痛不能活动,值班再次减员。


爸妈也都有基础病在,长期服药,隔周值班,隔周拿药。


值班主力唯有叔叔一人,加上高龄的爷爷,所有人“不堪重负”。


几周下来,应了那句——久病床前。


==========


当然,这半年多来,起起伏伏,我们也看到了爷爷,一个80多岁的老头,每日经历的希望与绝望。


爷爷光120不知打了多少回,好几次都是深夜,他突然察觉奶奶不太对劲。


每次奶奶脱离生命危险,他就一脸得意的说:还是我灵光,她不该死。


每次接出院回家,他就仰天感叹:不管花多少钱,给我拉回来一个活的就行。


然后一边端屎端尿一边被骂,还呵呵呵呵的。


爷爷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奶奶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收入。经济上二人不用儿女照应,但也没有太多的积蓄。每次出院,爷爷都会给垫付医疗费的儿女补齐钱款。


直到那10天的ICU,每天8000+。父叔姑姑们商量,这次老头肯定没有钱了,咱们摊吧。爷爷居然还能拿出钱来。甚至在医院工作的表姐买来家用呼吸机,大几千,他还能给表姐钱。


表姐说什么都不要,大姑还是让她收下了。这样也是合理的。


----------


在我小时候,他们也算不得什么“模范夫妻”,不过是一对“封建家长”:女人不上饭桌,男人只管打牌,二人对小辈绝对权威,什么都管一脚。


妈妈肯定是看不惯的,没少说他们。爸爸一开始两边和稀泥,后来也站在妈妈这边说爷爷奶奶。有意思的事,结果没有变成不可调和的婆媳矛盾,居然变成了互相理解:


奶奶有事去找妈妈说,懒得理我爸。爷爷开始自豪自己的儿子、女婿都会做饭、都惯着媳妇。妈妈开始劝爸爸,他们都挺大岁数了你叫什么劲。


在这期间,自然是时代的变革起了主要作用,男女家庭地位愈发平等。另外也是奶奶10多年前生病后,爷爷一改常态,开始对其照顾有加。


少年夫妻老来伴,就算那个人只能在床上躺着喂饭,还有个念想,远好过一个人空空落落。


别人劝爷爷时,他还嘴硬的说:她都不想着我了,我也不想着她了。


==========


五一期间,终于解禁,家人得以团聚,商量之后的照顾办法。毕竟,天气渐热,不能活动的奶奶,任凭怎么擦洗照顾,也已经内外交困。


隔天一早,奶奶带着呼吸机,抖动了两下,就再也不需要麻烦大家了。


时逢假期,又遇解禁,村里各路亲朋好友都戴着口罩来凭吊一番,算是圆了好热闹的奶奶最后的心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08002-1231894.html

上一篇:中科院植物所开放日-罂粟展
下一篇:母亲节、护士节、防灾日……以科学,敬畏生命
收藏 IP: 114.253.2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