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悼念恩师王天铎先生
李俊 2019-1-29 12:02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恩师王天铎先生。在王先生的十几位学生中,我入学最晚,本应由更早入学的优秀师兄作这个发言,现下只能由我代表。王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品德远不是我能述及和评价的,在此,仅作物学生,回忆求学过程中的点滴,缅怀先生,表达哀思。 我 99 年进入植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50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界同仁痛悼王天铎先生
李俊 2019-1-29 11:36
沉痛哀悼王天铎先生,深深铭记王先生对大屯站建站工作的支持和对研究工作的长期帮助和指导。 ---- 项月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站长,已退休) 老项转微信消息,上海植生所王天铎先生去世,顿感震惊,殊为沉痛。王先生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2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沉痛悼念王天铎先生(附照片)
热度 1 李俊 2019-1-27 21:01
沉痛悼念王天铎老先生!王先生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工作勤恳,诲人不倦,是学界楷模。机缘巧合,我有幸认识王先生已有三十年了。期间与王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已成为我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先生的教诲,促我上进,使我终生受益。我最近一次见到王先生,是 2017 年元月到上海参加由于强教授组织的 “ 中国农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7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忆王天铎先生
热度 1 李俊 2019-1-27 20:34
我试图梳理几条对王天铎先生的回忆,不可能全面,还可能有误。 一、王先生与我所有长期交往。他与黄秉维,江爱良,左大康,丘宝剑等都有经常的来往,然后才是项月琴,谢贤群,张仁华等我们这一辈。他与地理所的交往,真正是业务的,而且很深入的。交往之多,难以胜数,白水一杯,绝对没有什麽特别招待他的场合。 二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沉痛悼念王天铎先生的唁电
热度 1 李俊 2019-1-27 20:28
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惊悉王天铎先生患疾逝世,特致沉痛悼念并向家属转至亲切慰问。 王天铎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创建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先生多年来积极参与了实验站的酝酿与筹备工作。1981年8月,在黄秉维先生倡导下,由马世骏、李庆逵、曾昭顺、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369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植物生理生态模型研究的开拓者王天铎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0岁
热度 2 李俊 2019-1-27 20:24
刚才与殷尉芷通了电话,我想王先生是因流感引发了心肌梗塞。这在老年人中常发生的。她告诉我病情发展大慨是这样,本月 12 日之后,他在家中染上了流感,进中山医院住院,几天后有点好展,但是到本 21 日病情发作,搬入高干病房,一直睡眠不好,脾气急躁,到今天 25 日血压很低,原来植入的心脏起搏器不起作用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6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当年睡我下铺的兄弟,祝你一路平安
热度 2 李俊 2017-1-14 21:42
我因为技术原因,上不了微信,与同学们断了联系,有些遗憾。 有了微信后大家好像都不用短信了。元旦我给Y同学发短信祝贺新年,他没回。Y一直单身,在单位郁郁不得志,和同事、领导关系搞得不好,父亲前些年也病故了。我知道这些并非同学转告,而是Y自己群发的短信。他经常群发一些抱怨的短信,从中可以看出他心情抑郁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39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芝兰玉树
热度 3 李俊 2016-8-5 00:19
某高校出书宣传,给每位老师一页纸作自我介绍,并在末尾附上一、两句留言,可以抒发个人志向,也可以是对学校美好的祝愿。 Jane 老师在自己的主页上写下的留言是: 祝某校玉树满园、芝兰芬芳! 这句留言很好第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留言虽然简短,却寓含深意。其中, “ 芝兰玉树 ”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702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3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关于诸葛亮用人的评述
热度 3 李俊 2015-1-8 18:04
诸葛亮是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是有缺陷的,和刘邦相比差得太远,比刘备也差很多。比如刘备去世前告诫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刘备看人是相当准的,但诸葛亮不以为然。第一 ...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5932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