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热度 2 李长宝 2014-12-24 09:24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测定土壤含水量是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从最初经典烘干法发展到近代的射线法,测定速度和精度都大大提高。由于土壤颗粒本身的特点,任何一种测定方法得到的含水量值只能是实际土壤含水量的近似值。这些测定方法各有特点,在应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下面就目 ...
210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土壤孔隙度
热度 1 李长宝 2014-12-14 07:27
土壤孔隙度的概念 土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孔体系,由固体土粒和土粒间孔隙所组成。粗细不同和形状各异的各种土壤孔隙,是容纳水分和空气的空间,二者瞬时都在变化,互为消长,孔隙是土壤中物质和能量贮存和交换的场所;还是众多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活动的地方,也是植物根系伸展并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料的去处。土壤中孔隙 ...
12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土壤容重
李长宝 2014-12-13 09:14
土壤容重 (1)土壤容重概念 土壤容重应称为干容重,是干的土壤颗粒质量与土壤总容积 V ﹙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之比,用符号 表示: 总容积包括固体土粒和孔隙的容积, ...
3353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土壤颗粒分级制划分根据
李长宝 2014-12-5 08:05
6.2 土壤颗粒分级制及划分根据 ﹙ 1 ﹚ 石砾和沙粒( 0.5 ~ 1.0 mm ) 石砾和沙粒( 0.5 ~ 1.0 mm ) 这是土壤中的粗骨部分,大于 1.0mm 的是侵入土壤中的母岩碎屑,还不是土粒。 0.5 ~ 1.0 mm 的土粒为沙 粒 ,均为原生矿物。 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土壤中 沙粒 形成的孔隙被小土粒充填, ...
173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土壤结构的概念
李长宝 2014-12-3 20:14
7.1 关于土壤结构的概念 土壤结构 一词很早就在国内外土壤学术界使用,是土壤物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传统的土壤结构的研究仍然处于定性描述阶段,没有统一的认识 。 研究土壤结构的学者很多,其观点均离不开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定性的描述 。 通过理论分析 、 计算和实验验证,我们认为土壤结 ...
24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土壤结构的概念
李长宝 2014-12-3 08:41
1.1 土壤结构数学模型概述 土壤结构的概念 我们认为土壤结构应该定义为“大小和形状不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排列组合的形式”。每一种排列组合形式就是一种土壤结构,每一种土壤结构都有 12 项参数。 我们建立的土壤结构数学模型 ,对于 3 维结 ...
32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土壤物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
热度 1 李长宝 2014-8-23 16:15
土壤物理学是土壤学的一个分支,土壤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组成土壤的三相物质 ( 固相、液相、气相 ) 的运动规律。因此,土壤物理学广泛涉及数学、水力学、力学、土壤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科学,土壤物理学的核心是土壤结构,土壤颗粒、土壤水、土壤空气的运动规律。著者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论著和科研成果的 ...
3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土壤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土壤渗透率公式
热度 2 李长宝 2014-8-18 13:50
土壤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土壤渗透率公式 李长宝太史怀远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33 ) 摘要 在土壤球模型和柱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壤结构的数学模型,基于模型提出土壤渗透率的理论计算方法。通过 6h 双环定压渗透实验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对照、土壤渗透率变化规 ...
6955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论文摘要
热度 2 李长宝 2014-8-16 07:41
摘要 在土壤球模型和柱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壤结构的数学模型,基于模型提出土壤渗透率的理论计算方法。通过 6h 双环定压渗透实验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对照、土壤渗透率变化规律实验等一系列验证工作,证明土壤结构数学模型代表了真实土壤的结构特性。为了便于应用,制成了土壤物理参数计算机软件,只要输入土 ...
25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土壤颗粒8级制定量分析方法(2)
李长宝 2014-7-6 10:55
计算透水土粒数量用 λ ij 土壤结构理论值表中,百分之百的团粒结构形成土壤孔隙度最大值,研究表明,在孔隙半径 R 与土粒半径 r 的比例系数 A 不变的情况下,土壤容重变大的变化是由于大土粒形成的孔隙被小土粒填实造成的,所以土壤孔隙度最大值 K max 与实测土壤孔隙度 K % 之差就是大土粒形成的 ...
26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3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