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1996年,我发表了《氢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一文,5个结论中的最后一条为:利用深大活动断裂附近地下水中氢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进行地震临震预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给我国造成巨大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我也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国未能事先预报出这次地震?从地质学的角度考虑,作为一种地质现象,地震发生前一定会有许多前兆,对地震前兆掌握得不够多、不够准,是目前我们无法预报地震的核心问题。既然自己在1996年就曾经提出过一种新的理论,其中的一种应用就是可以用于进行临震预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呢?
基于这一理念,2009年1月初,我们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5.12汶川地震的主断裂带)南缘的雅安进行考察并开始采集样品直到5月初采样结束。在采样期间,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过4~5级的余震多次。我们将所采样品带回北京进行氢同位素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见附图)与我们的理论预期基本吻合。
2009年1月雅安周公山温泉水样氢同位素值随时间变化曲线
(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取自中国四川地震台网数据)
附图是2009年1月的氢同位素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月7日北川4.2级地震;15日汶川5.1级地震;2月1日青川4.5级地震。从图中我们可看出: (1)震前氢同位素值从背景值开始降低,震后突然升高,然后再逐渐回归背景值;(2)地震的级别越大,氢同位素值变化越显著;(3)从氢同位素值开始系统地降低到地震发生,这个过程大约可持续一周左右时间。我们所研究的地震预报时间范围恰好属于临震预报的时间范畴。如果我们能在强震发生前的一两天或者哪怕提前几个小时发布强震预警,我们将能挽救无数生命,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这正是我们所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体现。
虽然我们在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方面已迈出了第一步,但它离实际应用于地震预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还将不断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造福于祖国,造福于全人类。
注:此文原为纪念汶川5·12大地震两周年而作,因最近青海玉树4·14又发生了7.1级地震并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故提前发布并以此悼念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附件:
扩展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9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