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aodong9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oxiaodong92

博文

解决RCTM2.3的解码中的BUG-2016.3.18

已有 4741 次阅读 2016-3-18 20:33 |个人分类:编解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人博客才疏学浅,仅作为自己学习工作之余,记录所做过的工作之用。如果能帮到一些同学,那也是极好的- - 。

开源,分享经验,让生活工作更美好!!!!!!!!!

   

RTCM1.RTCM协议

国际海运事业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M)198311月为全球推广应用查分GPS业务设立了RTCMSC-104专门委员会,以便论证用于提供差分GPS业务的各种方法,并制定了标准差分协议,它是一种国际通用格式,并制定了标准差分协议。它是一种国际通用格式,可以用于实时伪距差分RTD和实时载波相位差分RTKRTD精度只能达到亚米级,而RTK采用双频可以达到厘米级。

RTCM-2.0(Codecorrection –>DGPS)

RTCM-2.1(Code+Phase correction –>RTK)

RTCM-2.2(……+GLONASS)

RTCM-2.3(……+GPSAntenna Definition)

RTCM-3.0(……+NetworkRTK&GNSS)

2.RTCM数据结构

差分电文由若干帧电文组成,每帧电文包括2个字的标准电文头,N个字的数据(N的取值范围从0 31),总长度为N+2。每个电文字长度均为30bit,电文字的最后6bit是校验区,校验算法与GPS卫星导航电文的校验算法相同。每帧电文中最多可包含N=3130bit字的数据,全长共33个电文字。不同类型的电文N值不同,同类电文的N值也有可能不同。电文类型634等在没有数据时为补空电文,仅由230bit字的电文头组成,其N=0

 

 

每一个数据包含一些消息类型,用于储存不同的内容:

Message1Message2……MessageN

而每一个Message包括headerbody

headermessagetypetimelengthof message

bodydatafor every data type

3.RTCM解码工作

符合ANSI X3.15 协议的UART 设备中,一个8bit 字节的数据位传输顺序是:传输的第1 个数据位记为“a1”,最后一个传输的数据位记为“a8”。DGNSS 参考站和用户设备在进行差分信息的传输时均应支持“8 取6”的操作(从a1 到a6)。a1 到a6 是电文信息,a7 是标记位,a8 为空白位。当接收机接受到一个字节(8bit)的数据后,必须扣除后两位。因此需要接收5个字节的数据才能形成一个字(30bit),最后再按RTCM中对数据的格式要求解码出具体的数据。



以上是2.3解码的思路。

4.RTCM解码中的BUG

type=1和type=3类型的数据的基站ID应该是一样的才可以使用,由于源码中存在BUG,导致两者解码出来的基站ID不一致。至此,BUG解决。


4.RTCM编码工作

编码的方式和解码基本类似。接收机接收到数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编码:


第一步:

我们知道RTCM格式是按照一个字是30bit进行存储的,

那么如何按照标准格式存满一个字?根据如下步骤

首先,定义:unsign int temp=0;  占32个bit

然后,假设所要存储数据占5bit,那么定义unsign int a存储。

其次,根据a所要存储的位置进行移位操作a<<m,或a>>m,

最后,a|temp就把所要存储的5bit数据存储到相应的位置。

……………………

依次类推,就可以在temp中存满30bit。


第二步:

首先,把第一步中存满的30bit进行5等分,可得5个6bit数据。

然后,在每一个6bit数据之后添加两位,一位是标识符,一位是空白位,形成8个bit,也就是一个字节

     那么,我们就得到了5个字节

最后,由于2.3标准所规定的差分数据电文采用30bit,MSB优先原则(假如一个字节存储方式为a1~a8,高位到低位,那么按照MSB存储之后就变为a8~a1),最终发送给用户


至此,编码工作结束。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发送的是MSB形式,但用户接收到数据后会进行还原,因此用户在解码的的过程中无需考虑是MSB还是LSB。还有,当需要编码的数值是负数时,应使用其补码形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80107-963368.html


下一篇:基于RTKLIB进行SBAS改正信息进行伪距单点定位
收藏 IP: 59.42.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