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河南的一位大学生因为非法捕猎燕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被判刑10年半,从而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一时间,各个QQ群、微信群都在讨论相关事件,科学网博客上也发表了好几篇相关博文。身边不少朋友遇到我,都会聊一聊这件事,顺便还问问我,燕隼很珍稀么?武汉有燕隼吗?在哪里可以看到它们呢?作为资深爱鸟人士,我当然有义务为大家解答一下这方面的疑问。
首先,燕隼(Falco subbuteo)是日行性猛禽的一种,属于隼形目(Falconiformes)隼科(Falconidae)隼属(Falco)。燕隼有2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Falco subbuteo subbuteo)和南方亚种(Falco subbuteo streichi),武汉可见的是南方亚种。此外,黑冠鹃隼是鹃隼属(Aviceda)的,而白腿小隼是小隼属(Microhierax)的,虽然它们也带了个隼字。所有猛禽,在世界各国都被视为保护对象,我国也将其全部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或以上,燕隼也不例外,金雕更是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野外远距离观察,燕隼具有隼属鸟的典型特征:体型较小,尾长翅尖,飞行迅捷。燕隼雌雄个体特色相同,上体为暗蓝灰色,有一个细细的白色眉纹,颊部有一个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颈部的侧面、喉部、胸部和腹部均为白色。成鸟胸腹部密布类似雨滴走势的黑色纵纹,下腹部至尾下覆羽和覆腿羽为红褐色(俗称红屁股)。武汉地区和燕隼体色类似的是阿穆尔隼雌鸟,其区别在于,阿穆尔隼脚和蜡鼻都较红,脸部的黑色髭纹形状不像燕隼那样又长又粗;阿隼翼下初级飞羽是白底黑点,燕隼为黑底白点。游隼体色也有和燕隼类似之处,但是体型明显要大一些,胸腹部纵纹色浅。但是总的来说,区分燕隼、阿穆尔隼和游隼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有多次实践经验,认错是大概率的事,所以在上面所说的案件中,有关方面的鉴定也是语焉不详,拿不准的就以隼科鸟一言蔽之。
( 燕隼,鸟友图)
(阿穆尔隼)
(游隼)
最近几年,我和我的老伙计们以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武汉观鸟会为平台,在武汉晚报和武汉市两型办的支持下开始起步,利用业余时间在猛禽观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大多数数据都是从无到有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其中与燕隼有关的观测数据也很丰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几个结果。
根据我们的观察,燕隼在武汉属于迁徙过境鸟类,每年春秋两季都可以看到,目前没有夏候鸟的相关记录。武汉市可见的隼属鸟类,除了燕隼外,还有阿穆尔隼、红隼、游隼、灰背隼,其中途径武汉的阿穆尔隼数量最多,燕隼的数量仅次于阿穆尔隼,而灰背隼则难得一见。但是红隼、游隼、灰背隼在武汉有留鸟,四季都可以观察到,红隼、游隼也有在武汉当地繁殖越冬的记录。
不过,燕隼等隼属鸟类的迁徙过境时间,并不是和其它猛禽完全一致的。比如,每年3月底,就有雀鹰、灰脸鵟鹰等猛禽开始过境,但是燕隼则到4月中下旬才开始有记录,高峰期在五月;秋季的记录也集中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而猛禽迁徙季到11月才结束。
具体到每一天,每天早晚六点钟之间都有不少记录,统计上通常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期,一般是在上午的9-11点、下午的3-5点之间。
那么在哪里可以看到迁徙过境的燕隼呢?当然,在山顶,与高空飞翔的猛禽距离更近,显然有利于观察的更清楚,武汉市的马鞍山森林公园、八分山、龙泉山、喻家山都是很好的观测地点;远一些的郊区如黄陂等地,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来,今后有望继续发掘新的观测点。其实,有时候,在市区一些靠近小山的高空建筑,也是很好的观察地点,我就曾经在住宅楼的阳台上拍到过不少的猛禽。
观察燕隼,仅凭肉眼是很难辨认的,你最好是需要一副望眼镜或者长焦数码相机。而且相机有时候可以记录下来一些精彩的行为。比如,燕隼,会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镜头还可以记录下迁徙过境的是成鸟还是亚成鸟。
(空中捕食蜻蜓的燕隼,鸟友图)
燕隼的观察不仅仅是种类,数量也很重要。多数时候,我们观测到的猛禽都是单独起飞的,但是有时候运气好可以看到群飞的鹰柱。所谓鹰柱,就是大量猛禽集群迁徙时借助上升气流飞翔的特殊行为,这种队形和雁鸭类的人字形队列截然不同。我曾经有幸在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记录到十多只燕隼形成鹰柱上下翻飞的壮观场面:
和重庆相比,武汉市的猛禽过境数量几乎少了一个数量级,这也可能是历史上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猛禽观测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我们的观测结果表明,武汉市虽然不是猛禽迁徙的主要通道,但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支配地位。最后可以告诉大家,可以谨慎乐观的是,和同期相比,最近两年,途径武汉的猛禽数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难道说我们的环境保护初见成效了吗?希望这一好现象在今后能够继续得以验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