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zh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zhixin

博文

论文1:液芯模型

已有 3264 次阅读 2015-4-23 20:5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Fibe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by Filling Liquid in a Hollow Cor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DOI:10.1007/s11468-013-9609-8


从原理思考直接构筑新传感器

 

这是我的第一篇2区SCI,从思考、撰写到出版总共半年,算是非常快的,其间还历经了OE拒收和重新投稿。因为这篇文章讲述的模型非常简洁直观,一审后小修就收录了。

我博士后的课题为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它利用的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入射光电场的投影分量激发金属薄膜内的自由电子振荡,产生表面等离子体波。表面等离子体波是一种表面电磁场,它存在于在金属薄膜与介质环境的界面上。在相位匹配的条件下,入射光能量被电子吸收,发生能量的转移,入射光的能量被转化成该表面等离子体波的能量,从而在传输效率谱上出现共振吸收峰。这个共振峰的位置与界面上的环境折射率有关,利用共振峰的移动就可以用来测量表面的折射率,进而对应于表面质量负载的变化,用于生化反应的亲和性分析。

Kretchmann configuration


 既然是共振现象,那么就有两种电磁场模式,在两种模式的交点位置他们的相位匹配(k_x=k_sp),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这样的:

作为传感器研究,我们希望单位表面折射率的变化下,共振峰的移动越大越好,那么我们就可以画出两种情况下的交点位置的情况,光纤主模与两个表面等离子体模出现两个交点AB。我们发现如果能够把主模的位置降低的话,显然这样两个交点之间的差值越大,也就是传感器的波长变化越大,传感器越灵敏。


最妙的是,如果我们能够画一条穿过AC两点的斜线,那么他的波长移动就再增加一倍。这个可以通过填充高色散、低折射率的溶液解决。所以,就有了我们的传感器设计和它的工作原理图。

 

 

 

这项工作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物理模型,并且在SPR领域引入了色散的概念,从而可以从更基础的层面去理解光纤SPR传感器的工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30598-884588.html

上一篇: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要走
下一篇:论文2. 从波长解调到相位解调
收藏 IP: 202.38.129.*| 热度|

1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