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Nature发表了一个新的评价指标Nature Index (NI),媒体上相关报导主要是几所榜单上的大学自我标榜的软文,无外乎排名、功绩之类的老生常谈。其实,这个指数颇有新意:自然出版集团(NPG)给它的定位是优质研究综合指标(a global indicator of high-quality research)。
指标都是从简单的计数开始的。NPG从2005年开始编制Nature Publishing Index (NPI),对Nature及其姐妹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按作者所在国家和机构计数,简单累加后得到。由于NPG在基础科学尤其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上的杰出声望,NPI一经推出,迅速成为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一种重要参考指标。
但NPG的野心显然不仅局限于它有绝对话语权的几个学科,更希望研发一种指标能够全面地代表一个机构或者国家的顶尖成果。从2011年开始,他们尝试打破NPG的藩篱,遴选能够代表不同学科优质产出的期刊库,对其中的研究论文进行计数,建立新指标。
要实现全面表征优质成果的关键自然就是期刊的选择。NPG摒弃了所有定量的文献计量指标,改由独立专家组负责遴选期刊。大致流程是:
由Nature主编任命牛津大学John Morton和伦敦国王学院孙引飚教授为专家组组长,具体负责期刊遴选。应两位组长要求,Nature期刊编辑们按照如下标准提供了一份专家组成员的初选名单:卓有建树、来自自然科学主要学科、代表世界上所有活跃地区,兼顾性别平衡。组长确认后,最终形成了68人组成的专家组。科学网博主颜宁也是专家组成员。
NPG要求每一位专家组成员列出最可能发表各自最好成果的科学期刊,不超过10个,并按优先度排序。这里没有考虑诸如影响因子之类的量化指标,完全依赖这些精英学者的学术判断力。换句话说,拼的是期刊的口碑。排在第一位期刊赋10分,第二位9分,依此类推,记录期刊的总得分和推荐的专家数。组长据此评价每种期刊的声望,得到期刊的初选结果。
同时,NPG还通过邮件向全世界100000名科学家发送网上问卷,验证专家组初选结果。回收问卷超过2800份,过去两年没有成果发表的科学家提交的回复没有纳入分析。
对于最有名望的期刊,问卷结果和专家组初选结果高度一致。专家组组长结合调查结果形成最终68种期刊。这68种期刊不到JCR收录期刊数的1%,但贡献了接近30%的被引用次数。
在期刊的遴选上,NPG的做法显示了它出类拔萃的自信和超凡脱俗的品位,保证了NI指数对于优质成果的代表性。打个比方,如果说JCR的影响因子(IF)是个股股价,那么NI就是道-琼斯指数。当然,NPG也强调,这份收录的期刊列表接受评议,并可调整。
目前NI收录的期刊和文章数
每种期刊中只有研究论文才会被NI收录。至于一篇文章多个作者、一个作者多个单位之类荣誉分配都是NPI时代就已经解决的细节。NI提供三种计数方式:AC(所收录的论文作者机构和国家出现的次数)、FC(将每篇论文记为1,假定每位作者贡献均等,按作者机构和国家计数)、WFC(下调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期刊权重的FC计数)。
按 Nature Index中WFC分值排序的世界25强
在NI分类体系中,我所在的学科是Earth & Enviromental Sciences,有12种期刊入选。除了Nature、Science、PNAS这三种无法撼动的综合类周刊外,EPSL、Geology、JGR和Nature Geoscience都是地学期刊的翘楚,大致代表着地球化学、地质学、固体地学和综合地学等主要方向,无论影响和声望都无可挑剔。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出版的JGR共有6辑,有3辑入选,而Biogeosciences, Earth Surface和Space Physics则与NI失之交臂。Nature的姐妹刊中,Nature Communications入选,而Nature Climate Change落选,则稍显意外。
热火朝天的中科院分类改革看来有只新兔子可以追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