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玲奖学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sun2014 这里寄托着一份对孙老师的怀念

博文

白延琴:追忆孙小玲教授

已有 9255 次阅读 2014-5-16 22:5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白延琴:追忆孙小玲教授


孙小玲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两个多星期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们心中。

他走的那么急促、那么突然、那么令人想不通和那么令人心碎!


   和他的关联太多了!1991年相识于上海科技大学,孙小玲是我的师兄, 1995年他毕业留校后,后来成为我们的老师. 一年之后,1996年我又留校, 和孙小玲成为同事。1997年学校分配房间我们又成为邻居。 1999年我们从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搬到了宝山校区,我们成为办公室的室友,直到他2006年底调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生时代的孙老师(1991-1995

   研究生时代的孙小玲除了钻研学习与科研工作,特别爱好计算机,因此经常帮助同学们解决计算机的问题。在文体方面非常活跃,爱唱歌、爱跳舞。周末去我们学校对面的科技专科学校去跳舞。孙老师对我们的导师张连生教授十分爱戴。记得有一次,上海地震,孙老师第一时间给张老师打电话,通知离开房间。每年大年初一或初二都去拜年。

刚开始读博士研究生,我非常不懂做研究,也没有很大的动力,计算机和英文也不好。但这些才能必须是博士研究生所具备的。作为师兄的他,批评我的不认真和马大哈,有时候口气略为重,我受不了,就非常刻薄的回敬几句。记得1995年帮助我修改博士学位论文,他的夫人告诉我,刚义务献血后,坐在床上为我修改论文,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和建议。可惜,人年青的时候,对在学术上比较尖锐的意见并不在领情。读博士研究生阶段,与孙老师的交流激发了我做研究的动力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使得我一直没有停顿在学术上的追求,直到自己成为了教授和博导,真正明白了做研究的真谛。经历了不惑之年,深知这种帮助的珍贵。以前的共同的经历成为了我们宝贵的记忆和回忆。我们成了知根知底的朋友。

在上海大学当老师的孙老师(1995-2006

   在上海大学近11年教学与科研生涯,孙老师非常刻苦和忘我的教学、做研究和指导学生。从1997年起,孙老师每年要到香港中文大学访问,长则1年,少则3-6个月,学问做的有声有色。逐渐成为了数学系骨干教授。2006年底,被复旦大学作为人才引进,离开了上大,我们很为他事业有成高兴。

在复旦大学当老师的孙老师(2007-2013

   孙老师到复旦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拼搏,在复旦不仅科研更上一层楼,在教学上开了很多新课,获得了优秀教师称号。

生病以后的孙老师(2013.12-2014-4)

   201312月份,听说他罹患肺癌,觉得是晴天霹雳!我每次发信息问,他总是讲不要紧,不要担心,面对险恶的疾病, 表现的十分坚强!

尽管身患重病,孙老师依然惦记工作,惦记研究,惦记学生,惦记着学会的发展和兴旺。多次表示想到长沙参加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会,从4月开始又想到要洛阳要参加第十届全国数学规划代表大会。

   尽管身患重病,孙老师依然对朋友爱护有加。315我和华东理工大学的鲁老师去看望他。他非常仔细的安排接待我们,在他家呆多长时间,在外面呆多少时间,在哪里吃午饭,等等细节。我们一起去了嘉定城中的汇龙谭公园,(这个公园离我们两家以前的家(嘉定)不远)。他告诉了我们生病后的感想,要我们不要太过忙于工作,不要忽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 那天的见面十分珍贵。324日他自己开车到同济治疗,路过上大宝山校区,在校园的西门外面又到了他,看到他依然保持着矫健的身形,恍惚之间,我以为他的病好了,以为时光回到了从前,以为一切苦难都过去。

   没有想到,一个月后,423日再见他时,他病情加重了,那次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他就这么匆匆忙忙的走了,留给他的家人、朋友、学生无限的悲伤和遗憾。

  孙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白延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9226-795093.html

上一篇:Prof. Monique Guignard: We both lost a wonderful friend
下一篇:陈志平:孙老师安息吧
收藏 IP: 180.169.1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