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历史与我

已有 2897 次阅读 2014-3-29 09:1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小时候,最早接触的历史故事好像是淝水之战。那是一本小人书,即连环画。当时因为很小,也没看得很明白,还是我们曾一再要求父亲给讲个故事,父亲就讲了这个淝水之战,后来再拿起小人书一看,原来都是书上写的。记得最清楚的一个画面,是最后,东晋打胜了,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跟别人下棋。看到捷报来后,表面上不动声色。后来起身站起来走动时,不觉脚下木屐的齿已经折断了。这说明他其实心情一点也不平静。

后来,出了一套历史故事小丛书,是吴晗主编的,讲述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很多故事。包括史可法抗清,还有晚明时抗清的李定国。这个名字今天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涉及到近代史的部分,当时我都不爱看,因为那是中国最倒霉的时候,像洋务运动之类的。当时还出了一套林汉达编写的给中学生看的历史著作,也是一个一个故事串起来的。在此之前,父亲买过一本左传的白话文译本,我已经读过了。所以再看林汉达编的这本书,也不觉得有多陌生。

左传中的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里面提到现在一些成语的典故,如处心积虑,就是说郑庄公如何设法要除掉太叔段的。但因他对母亲偏袒太叔段非常不满,曾发话,将来只在黄泉与母亲相见。后来他有点后悔,颖考叔就帮他出主意,在地下挖个地道,挖到能见到地下水的位置,母子二人在地道里相见,不就没有破坏庄公当初的誓约了吗?

颖考叔很聪明,但被小人算计了。此人名为公孙子都。因与颖考叔有点小过节,在战场上向颖考叔背后放箭,将即将要攻上敌城的颖考叔射死。后来京剧里有一出戏,叫《伐子都》,曾经在《红灯记》里演过李玉和的钱浩梁就演过这出戏。说是颖考叔死后,子都被鬼神纠缠,不堪其扰,最后自尽而死。

由于读过这样一些书,所以对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也比较熟悉,基本上大朝代顺序我都不会弄错。在小学时,写作文,说将来自己的理想,我还写过自己想当个历史学家。但在作文里写的却是考古的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中学的历史课,不同的老师讲的效果真有不同。讲的好的老师在课堂上确实能引人入胜,而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新老师,居然只能说教材上的话,说他照本宣科也不为过,这课听起来就没有意思了。

当时的历史课总有一些套路,总是说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在农民起义后,新当权的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让步政策。反正几乎每次讲到农民起义的时候,都是这样一套话。似乎1977年高考时,北京的历史与地理合为一张试卷,里面好像还考过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之类。反正我只记得当年那些回答这类问题的套路,估计也就沾点边,但肯定不太对路。那张卷子我考了84分,按我自己原来的估计,这成绩不是太理想。

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怎么讲,我已经完全不知道了,或许会有一些变化。当年高考复习时,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翻了个遍。但也只是那种乱翻,复习本身完全没有章法。更不知道要找个辅导班去听听课,听老师是怎么讲的,或者老师都押了什么样的题。当时对押题就完全没有概念,不就是猜么?那哪儿有个准谱儿?但是当时一些考生中就流传说,哪个老师押题特准。我心里话说,还没考过试呢,怎么知道他押题押得准呢?

反正当年高考就是这么连滚带爬过来了。没想到,上大学后,还要上中国近代史这门课。这是最要命的一件事。因为近代史,你说知道吧,也不是特别清楚和精确,你说不知道吧,但近代史发生的事多少都了解一些。所谓要命,就是上这门课对我来说,就像是煮了一锅夹生饭。火小了不熟,火大了糊了。一听都知道,一问都说不清楚。结果考试时,有关于历史事件时间方面的问题,我几乎都不知道。反正最后是过了,但到底是不是老师大发慈悲,就不得而知了。

当年高考复习时,也要复习世界史,这个摊子就更大了。最少也得从古希腊开始复习,但世界史并不只是欧洲史。亚洲的历史也要涉足。所以世界史这一块当时基本是一盆浆糊。后来考研究生时,要考欧洲哲学史,这个范围小了许多。虽然哲学史不同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一类,但好歹也算带着历史的名字,所以还能系统地读一下。但毕竟是成年以后的学习,怎么也不如少年时的记忆力了。当时记得住的一些东西,现在虽然还有印象,但肯定不会记得很全面很准确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80146.html

上一篇: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检查之所想
下一篇:读过的法国小说
收藏 IP: 114.246.164.*| 热度|

3 刘旭霞 武夷山 DXY123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