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气与激光
——代职感悟
“风气”者,风尚习气也。原指某个团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后引申为社会或组织整体的道德行为水平。“风气”虽不可见,不可闻,却极为重要,小则影响团队士气,组织效能;大则关乎世道人心,国家治乱。清代大儒顾炎武有言,“风俗者,天下之大事”,“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此处“风俗”即为“风气”之意。虽然风气如此重要,从基层单位到国家民族,颇受各级管理者重视,但一提到风气建设,仍有虚无飘渺,无处着力之感,不知从何下手。比如,单位各项工作都可量化考评,而风气如何,却是人的主观感受,非身处其中者不可知也,如何量化得来?
笔者博士毕业后到一学校代职半年,与学生朝夕相处,于风气一词渐有所悟:风气就是激光,风气建设与激光产生的规律一致。获此一悟,忽觉醍醐灌顶,不禁赞叹,科学真神奇也,谁说管理与科研不能相通?
初识风气:风气是激光
促使我将风气与激光联系起来,还是一次熄灯后查寝的经历。那天十二点过后,我便信步走到一间学生寝室前,轻轻推开房门,向床上看去,没人。再看几床,都是空无一人。转念之间,意有所动,来到自习室一看,好家伙,灯火通明,这帮小子都在这呢,少说也有二三十人。有的在复习白天的功课,看一会书本,又掩卷长思;有的在愤笔疾书,那是在推导公式;还有的自学计算机编程,正眉头紧缩,盯着程序,十分投入,我走到跟前他都没发现。又有五六个同学在加班为光电竞赛做准备,焊电路,编程序,写方案,忙得不亦乐乎。虽是夜深人静,却干出了热火朝天的气氛。我没有打扰他们,悄悄回到了房间,心中却涌动着一丝感动和欣慰。看着他们拼搏的背影,感受着青春的朝气,我不由得回想起大学当年和兄弟们深夜加班竞赛的岁月……
看着座位上这群可爱的孩子,我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增益粒子,他们每一次拼搏都辐射出炫目的光场,来回激荡;这个团队的努力是如此动人,使得每个接近他们的人都感受得到光场的感召和力量。这不正是激光的产生过程吗?气聚为场,看似不可见闻,却如激光一般,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啊!有群体方有风气,风气之产生,正是系统科学之“涌现”,大量个体的群聚产生了个体层面所不具备的新的整体性质与功能,发挥出1+1>2的作用。群体生风气,正如置于谐振腔中的增益介质产生激光。激光一旦起振,通过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又会反作用于产生它的原子系统,使得杂乱无章的个体辐射向激光场的振荡趋近,驱使整个物质系统协同共振。“风行草偃,从化无违”,于组织团体,这便是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激光物理学派中的一代宗师哈肯,便将这样的激光称为“序参数”,取其产生秩序和控制之意。以此比喻,产生激光是激光系统的最终目的,而社会风气则关乎天下治乱。当前把风气建设作为最关键的抓手,确实具有极强的科学性。
再识风气:光之源
风气有好坏。清代学者沈垚曾说:“风俗美则小人勉慕于仁义,风俗恶则君子亦宛转于世尚之中,而无以自异。”(《落帆楼集》卷四)。好的风气并非自发形成,需要管理者有意识的引导与建设。
战国宋玉曾作《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古人的认识比较到位,风气源于大地这个基础,地者,民众也。初发于弱小而聚为趋势,相互激荡直至“蔚然成风”。风气场的形成与激光振荡过程极为相似,若以激光原理来梳理管理者在风气建设上的职责,便觉豁然开朗。管理者若能做到以下四条,良风善习期月可成。
一加激励。激光,受激辐射光放大之简称。激光产生的前提,就是每个增益粒子接受泵浦源的能量,外层电子激发到高能级,尔后向低能级跃迁才能向外辐射光子。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激发人们内在的进步动力。没有心灵的内部动力而用外力强制,一旦撤去外力约束,所谓“风气”就会人亡政息,荡然无存。反之,若每个人都追求内心光明,人生进步,这股力量自会向外发射,引起级联反应。激励之法,应是教育者的拿手好戏,理想教育,道德感召,榜样带动,温情感染,应机点化,前景引诱,淘汰威慑,十八般武艺多管齐下,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看似眼花缭乱,核心奥义无他:把准思想脉搏,贴近心防要地,对准吸收峰值,汇聚多年阅历之正能量,灌注于学生内心。或音声相合而共鸣,或雷霆棒喝以痛激。菩萨自可低眉,金刚尚需怒目。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找到自己的能量来源并稳定之,“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二立边界。边界即激光器中谐振腔,含义有二:一为纪律约束,二为正反馈。每个学员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存在组织团队中。组织作为富有特殊使命的人员集合,对所属成员有着特殊要求,这就是每个人的边界条件。在激光器中,只有满足谐振腔边界条件的光场才能够持续下去,这些光场具有特定的频率要求和相对稳定的时空分布,我们称这样的光场为“模式”。纪律约束可让学生主动适应这一边界条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适应和满足特殊使命任务的要求,并在生存环境中获得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谐振腔也提供了正反馈的机制,优势模式获得持续放大,直至形成稳定激光。与此相应,好的风气需要管理者善于发现优秀的苗头,通过制度设计来鼓励之,使其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最需要避免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土政策,名义上是严格要求,出发点却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如此“纪律”,只会平白耗掉了士气,消磨了意志,只留得盲从的惯性,却失掉了为人的风骨,学人的锐气。
三行滤波。激光器中往往存在窄带滤波器,优中选优,损耗不期望的模式,保留最希望得到的模式。滤波即为扬弃、舍得。激浊才可扬清,舍恶方能得善。公平公正,奖惩分明,自是正气浩然,邪风消退。
四为垂范。管理者可有不同风格,一种为技术型管理,做到以上三条,则团队风气也可兴起,唯成效略慢。若能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则为人格型管理,以自身严格要求和道德感召,影响带动一批人,如激光系统中种子源,为辐射之中心,而被团体所放大。此种管理,正如孙子兵法所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自然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风气激荡:光注入
组织风气可比拟为激光振荡,人的教育培养却不能如此简单化,孔子有云:“君子不器”。即使在“器物”之属的激光器中,激光模式也非死物,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随腔的变化而自动调整。风气为物,大象无形,大音息声。风气流动,泽润四方,又为四方所养。灵动的风气,需有源头活水。宋朱熹诗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加强干部交流,博士进基层代职,正是这源头活水。
在激光技术中,与此类似的情景是光注入,即另外一台光束质量更好却功率较小的激光器将光场注入大功率激光器中,以更好地稳定与控制强激光的出射模式。交流干部与代职博士都经过严格的实践磨练,具有相应的任职能力,形成了相对成熟,适应于具体情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与初步激发但尚未定型的学生相比,交流干部与代职博士相当于光束质量较好,又可持续出光的激光。相对于基层单位整体而言,干部的个体能量较小,但只要作用发挥得当,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当他们内在的精神气质、思想方法与工作能力为学生所感知与掌握后,将帮助学生尽快建立适应于今后使命任务,而又属于自己独有的内涵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影响若能惠及更多学生,一旦他们毕业,如同种子般播撒到祖国的广阔山河大地,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岂不是四两拨千斤吗?
想要发挥好“活水”的作用,还是要向激光学习。交流干部与代职博士不仅要外光注入,更要互光注入。何解?外光注入者,单向也,管理者只下命令,教育起来只灌输,而不注意学生的反馈。互光注入,双向也,管理者既教育引导,又能深入学生之中,同悲欢,共命运,用心感受学生的成长进步,并向学生学习。初到一个已形成既有风气的单位里,如果强行灌输自己的一套模式,运气好,干部辐射的光场频率恰好对上了学员的激发模式,还能效果不错。若是对不上,频率相差太远,外光注入基本无效,后果就是鸡同鸭讲,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最严重的则是光场频率靠近,但却不合拍,这在激光技术中,则会导致严重的非稳定行为,产生混沌。此时模式一片混乱,不可收拾。若是互光注入,则可随时调谐自身的模式,或者调整频率,把准群体脉搏;或者微调相位,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目的都是赢得学生认同,形成威信,其后伺机引导,引入良性的稳定模式区。
结语
行文至此,我的代职经历也已近尾声。代职只有短短半年,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和感动。46位可亲可爱的同学,还有两位优秀的搭档,都是我人生旅途中值得珍视和怀念的朋友。而令我颇为意外的,是本以为可以暂时跳出既让我痛苦万分,又让我魂牵梦萦的激光课题研究,却没料想她已深深刻进了我的骨子里,丝毫逃离不得,于是便有了这篇说不清是什么体的文章。
180天与学生朝夕相处,虽常有俗事缠身,杂务袭扰,但静心下来,只觉得身心都在一片清风中涤荡而过,真接地气也。风气如激光。宋代词人苏轼曾说“爱惜风气,如护元气”。司马光也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
尽心尽职的管理干部,和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工程师一般,要追求,要守护的,便是那至纯至强的激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