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留得住乡愁才品得出幸福

已有 2618 次阅读 2014-2-16 19:28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留得住乡愁才品得出幸福

 
留住乡愁的前提是留住乡村,只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才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才能守得住文化,品得出幸福。
 
■黄墨白
 
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一句诗意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亮点,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这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是对中国已经走过的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矫正。
 
此前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造成了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广大乡村地区迅速衰落。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城市病暴露无遗,“堵”“霾”“内涝”屡见不鲜。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也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大量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的长期离家导致农村家庭结构不完整,带来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安全问题;农村家庭结构不完整使传统伦理道德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农村道德状况堪忧;农村凋敝使传统及民俗文化传承出现问题等等。
 
近年来“乡村沦陷”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被屡屡提起,而乡村沦陷的原因,在于乡村社会秩序的坍塌,这与无数进城务工的农民长时间离开村庄有莫大关系。现在我们经常讨论农民工的市民化,而大量农民工离开乡土,对“乡村社会”具有毁灭性打击。这种打击,不仅体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的田园荒芜,还突出体现在乡村原有道德秩序的崩溃。原本维系乡村自治的、被村民共同遵守的传统伦理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建立在稳定的农村家庭结构上,家庭结构的中流砥柱一旦被抽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孔子曾言:礼失求诸野。人们一般相信,乡村是美好的,农民是纯朴的,在上层社会礼崩乐坏的时候,还可以到乡村、到民间去寻求丰厚的道德积淀。然而在今天,原本赖以维系乡村秩序的传统伦理在某些乡村轰然崩塌,乡村成员道德滑坡、人性堕落之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再有,过去的城镇化道路使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周边通过土地征用将农村变为城市,但是农民没有相应地变为城市市民。这种思路带来的矛盾加剧了城乡的对立。
 
这一切,都迫使我们反思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方向和内涵。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教授在解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时曾说:“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要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王景新看来,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城乡一体化,我们在提倡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村现代化,这两个现代化的交集就是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中小城镇的水平,或者说至少不低于村所隶属的县、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一体化也是有条件的,不可能全国一盘棋,需要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进。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要求城乡一体化,可以认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最终都是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二者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体现在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和中国农村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
 
政府和学者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即农民工的市民化。这种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改革开放35年,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多,但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数量却少之又少。而大量的农村留守人口能不能同样享受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能不能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逐渐享受市民化的待遇,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道路不能扩大、而是要缓解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矛盾,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达到中央在2004年就开始提倡的“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
 
王景新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要解决当前的大城市病,第二,要促进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的形成,而不是扩大工农、城乡关系的矛盾,第三,一定是以农村的城镇化,特别是以农村及小城镇发展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这样才有可能走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提法既是人性化的,又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能够克服大城市病,改善中国城镇布局结构的道路。
 
一位网友曾这样描述他的乡愁:“乡愁,是春天飘舞的柳絮;乡愁,是夏夜数不清的繁星;乡愁,是秋风吹过玉米地;乡愁,是冬雪漫天的荒原;乡愁,是田野一望无垠的麦穗;乡愁,是河边郁郁葱葱的芦苇;乡愁,是林间静静吃草的黄牛;乡愁,是农舍袅袅升起的炊烟。”
 
留住乡愁的前提是留住乡村,只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才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才能守得住文化,品得出幸福。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5版    思想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8078.html

上一篇:核桃 =“聪明果”?
下一篇:托起飞机的“大力士”
收藏 IP: 122.198.1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