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bo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bolu

博文

神奇而独特的阿斯哈图“石林” 精选

已有 12323 次阅读 2013-12-6 20:47 |个人分类:地学探讨|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阿斯哈图, 残丘, 花岗岩石林, 冰川剥蚀

 阿斯哈图石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东北部的北大山上,距其南部的大兴安岭主峰黄岗梁大约40km。北大山海拔1700多米高,行政区划归属巴彦查干苏木(乡)巴彦乌拉嘎查(村)。

 “阿斯哈图”蒙语意为“险峻的岩石”,这里特指沿着北大山浑圆的山脊残留的高低不平的花岗岩残丘。

 北大山几乎全部由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燕山期花岗岩组成,而形成于地壳深处的花岗岩后来随着大兴安岭隆起并遭受剥蚀而露出地表,构成浑圆状的山体。地壳运动造成花岗岩体内产生两组近乎垂直的断裂,将花岗岩切割成一个个边长数米的矩形岩柱,这为花岗岩的剥蚀奠定了边界条件。大约十多万年前到一万多年前,大兴安岭地区普遍为第四纪大陆冰川所覆盖,运动中的巨厚冰层使靠近地表的花岗岩产生了随着地面起伏而变化的密集节理剥离面理exfoliation),也叫层节理sheet jointing)、洋葱构造onion structure)等,而本来不成层的花岗岩在这里就呈现出明显的“层状”特征。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下由山脊向山谷运动,就将山坡上密集的花岗岩石柱“顺层”刨蚀并搬走,而山脊上的石柱则残留于原地,这便形成了典型的剥蚀残丘monadnock)。

 残丘顶部虽然不甚平坦,但在暴露的高低不平的顶面上却保留有很多壶穴。有人用风化甚至风吹来解释壶穴的形成,其实这些壶穴是几万年前的末次冰期之冰川退缩期冰川融水下泄形成的。为何仅在山脊发现呢?因为上面的冰帽在山脊处因重力作用而向两侧蠕动,沿着山脊最容易发育冰裂隙,而夏季冰川融化造成冰上湖泊突然沿着冰裂隙下泄,如同巨大的高压水枪对底部的花岗岩残丘进行强烈的侵蚀,于是就在花岗岩山脊形成了壶穴。在中国北方很多花岗岩山脊都有这样的壶穴。

 错落有致、大小不同的花岗岩残丘沿着山脊分布,在形态上更像是长城的断壁残垣,远达不到“成林”的密度。但当年人们为了借助于云南石林的名气来宣传该地貌景观,就用了“阿斯哈图石林”的名字,创造了“花岗岩石林”这一中国式地貌类型,现在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最重要的景区。

 云南路南石林是晚古生代在海洋中形成的石灰岩(CaCO3)隆起后经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溶蚀而形成的地表喀斯特(karst)地貌,其岩石为碳酸盐岩,在雨水多的地方容易沿着断裂发生溶解,受地壳运动与地下水位影响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如:发育在地下的溶洞型喀斯特和发育在地表的峰丛地貌,路南石林便属于地表的峰丛地貌。

 而阿斯哈图石林却是花岗岩块体被第四纪冰川移走而在山脊处残留的山丘。北大山的花岗岩属于火成岩(主要成分:SiO2K2ONa2OAl2O3等),是一亿多年前侵入地下的岩浆冷凝形成的,虽然水的作用可以加速其风化,但水却不能溶解花岗岩。阿斯哈图石林表面的花岗岩主要被第四纪冰川机械刨蚀而移走。

   阿斯哈图石林占据着北大山景区的主要山脊,而山坡和山谷中覆盖着大片的白桦林,周围铺就如茵的草地。每当盛夏野花盛开的季节,各地的游人也蜂拥而至:为了那绿色的草地和多姿的白桦,为了那湛蓝的天空和如絮的白云,更为了那壮观而神奇的“石林”。

 

   阿斯哈图石林景区位于大兴安岭上,人迹罕至。当年与我们一起考察的乡政府领导说:“我们这里最大的缺憾是缺少人文景观,不像南方很多景区那样有文人墨客留下遗迹...”。 我想,纯粹的大自然景观也许更能触动游客的心灵吧?

   在后来的考察中,我问一年轻的牧民向导:“为何那个景点叫‘鲲鹏落草原’?”,答曰:“远远望去就像个大鸟落在山上一样...”这触动了我创作诗歌的欲望,于是就有了:

             突巨石卧山峦,

           崖下苍鹰苦盘旋,

           牧童不解天机妙,

           大呼鲲鹏落草原。

   我可不敢在花岗岩山脊上刻划任何痕迹,但可以将诗歌放到科学网上传播,让到阿斯哈图观光的游人看到那个“大鸟”就想起曾经有人特意为她作诗,于是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在心里默默吟诵各自的诗篇...

   倘若如此,阿斯哈图就增添了无形的人文景观,她不在脚下,不在石上,而是深深地种植在人们的心田...

=============================================

注: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科学画报》2013年5期(感谢科学画报约稿,编辑部杨晗之女士提出修改建议,特此致谢)。见:

吕洪波,2013. 神奇的阿斯哈图“石林”。科学画报,2013(5):44--4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747648.html

上一篇:我将继续用行动支持《地质论评》等国家级地学期刊
下一篇:冻土带上的荒原之美--黑龙江伊春红星玄武岩石海
收藏 IP: 112.226.131.*| 热度|

28 孙启高 陈小润 李学宽 张晓良 陈楷翰 李志刚 杨正瓴 余皓 罗勤民 蒲忠勇 高建国 杨立泉 朱晓青 武夷山 陆俊茜 曾荣昌 徐长庆 陈桂华 薛加民 金小伟 张启峰 贺静 董江 梁光河 刘光银 陈立军 Majorite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5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