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关于研究生优劣的讨论很激烈,大家各自有各自的观点,这是我喜欢的讨论方式。但是讨论的同时,我想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不得不说。
记得本科时上一个老师的课,大家讨论某个生物现象是不是适应(adaptation),大家各执一词。最后,老师说,在讨论之前最好先搞清楚什么是适应,要不然所有的讨论都是徒然的。对于研究生孰优孰劣的讨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研究生?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导师大概有不同的理解。但毋庸置疑,谁的结果好,谁的文章多是很多人的评判标准。我作为一个研究生,坚决不能赞同这个标准,原因如下。
第一,研究生阶段说白了就是学习科研的阶段,也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个准备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职业生涯。所有在科学研究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精神,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培养。而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导师想课题,学生来实验。出了结果后,有时甚至文章也有导师操刀。研究生在这个阶段扮演了技术员的身份。对于实验的操作和细节也许了如指掌,但没有学会科研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生如果有幸在一个刚回国的需要文章的导师手里,他会发较多的文章,但后劲不会太足。反之,如果导师着重培养研究生自己的科研能力,在科研的各个环节以引导为主,让研究生阅读大量专业相关基础文献,对自己的课题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这样的培养过程,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出结果也少且慢。但这样的研究生后劲会比前者足很多。
第二,研究生做不出结果,不完全是研究生的好坏问题。一个课题只有深入去做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外人是看不出来的。也许你要问,老板呢,老板肯定对课题的难易程度了如指掌。我看未必。老板只把握大局,在具体实验上遇到的细节难题,大致不会知道。就拿我的专业来说,研究不同植物类群的演化历史,最好能有分子标记。光是提DNA这一项,不同的类群难易程度不同,遑论不同类群的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了。所以,当一个研究生课题不顺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他就是那个坏学生。
第三,文章多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文章也许就是垃圾,浪费了笔墨和珍贵的版面(具体见下篇博文)。诸君试想一下,假如你读博士,也就三年时间。上课和了解课题的基础一年,写毕业论文半年,还剩下一年半的时间做课题。这一年半再减去寒暑假和节假日,貌似不剩多少。如果有人在这期间发了五篇文章(假定),那就是三个月一篇。这真是火箭速度。所谓一个科学家,读研究生阶段发表的文章只是职业生涯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这阶段发表文章少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不一定少。在这一阶段粗制滥造垃圾论文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要始终与垃圾论文斗争。
综上,我们在评价一个研究生好坏的时候,千万不能只看研究生阶段的成果和文章。如果确实是该生又懒又馋又不爱干活,那就可以讨论他到来自985,211还是专科学校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