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约瑟(1900-1995年),英国人。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学家,著有三卷本《化学胚胎学》和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英文原名Joseph Needham,出于对中国道家始祖李耳(即老子)的崇敬,他以“李”为姓,把自己的英文名翻译成“李约瑟”。1942年9月,李约瑟和陶德斯(即E.R.Dodds,牛津大学希腊文教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之命执行援华任务,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中国使团”(British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Mission to China)于1943年2月抵达昆明, 3月21日抵达国民政府陪都重庆,4月9日,中央研究院为陶德斯和李约瑟两位教授访华举行了欢迎茶会,朱家骅院长在欢迎词中说:“这次陶德斯、尼德汉(即Needham)两位教授来我国访问,并承分别送来英国皇家学会、大英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其他英国、印度教育文化机关致本院各函,隆情高谊,不仅中央研究院同人感奋,即我全国学术文化教育界亦莫不欣慰。中国学术研究工作,6年以来虽经日暴侵略者的不断摧残,筚路蓝缕,倍加努力,仍能继续发展,对世界科学作涓滴的贡献,此乃吾人应尽的职责,乃蒙来函赞饰,实不敢当。两位先生在英国学术界卓有成就者,今不远万里而来,希多指教。我们相信经过两位先生前来访问以后,两国的学术文化更有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再说到中国的文化,其思想的主流,便是王道,便是天下为公,也便是正义和平及反侵略之道。我们希望两位先生此行更能激发反侵略的精神,加强两国的友好。这次承两位先生的不弃,担任本院通讯研究员,陶德斯教授为本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尼德汉教授为本院动植物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在此表示欢迎。两位先生并有中英科学合作办法的建议,所列项目甚多,如互相供给研究资料,交换研究意见及文献交换,教授学生等盛意,至为可感。今后吾人更当努力,从事于两国学术文化之沟通,为学术文化增光,为人类谋福利。”
在此之前的同年3月6日,北平研究院已授予李约瑟通讯研究员称号。因此,当时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李约瑟的野外茄克衫上总是佩戴着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两个徽章。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前身是1930年1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1日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1943年4月李约瑟曾访问迁至四川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40年代李约瑟在华工作达3年半,访问了近300个学术研究机构,足迹涉及云南、四川、贵州、山西、甘肃、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写下工作报告、日记、通讯及为英国《自然》周刊撰写的专稿等,编成《科学前哨》(Science Outpost)一书。其中为《自然》周刊撰写的《战时重庆科学界》一文提到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伍献文、陈世骧、饶钦止、张孝威、刘建康等人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谓参观动植物研究所后“深觉其具有世界上最优良的实验室之研究空气。”(见李约瑟著,徐贤恭、刘建康译:《战时中国之科学》,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
又据李约瑟的第三任中文秘书徐迓亭回忆:“(李约瑟的)9篇‘专文’分述后方各区科工学术的事功,陆续发表在伦敦《自然》(Nature)周刊上,……曾由徐贤恭、刘建康两氏译交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取名《战时中国之科学》。”
我向当年曾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今年已85岁高龄的刘建康先生请教,刘建康先生解释道:授予李约瑟通讯研究员称号,是一种荣誉性质,类似于今天的名誉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