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 我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公评审稿系统 -- 传统同行评审系统的一个替代性方案”。核心观点是,中国科技界要赶超西方,必须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上,一定要打破西方的传统。亦步亦趋,很难消解别人先行百年积累的优势, 越想追,可能越追不上。抓住机遇,有勇气敢为天下先,创造一条新路,建立新的游戏规则,树立新的价值观,才能扬长避短,走出一条超越之路。这篇博文想解释一下这篇论文的由来。
我24岁留学美国,8年后到香港工作10年,基本的工作就是读书、读论文、做实验、写论文、发表论文。跟众多留过学、没留过学的科学家一样,一心想的是能有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自然)或《Science》(科学)这些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听说,若干年前,国内学者能在这些杂志上发一篇论文都有机会参选院士。18年间,我一直写英文论文,投国外杂志,从来没有关心过我们自己的科学杂志,直到去年7月,偶然看到《科学通报》六十周年的纪念材料,才知道它和《中国科学》系列杂志在新中国的科技史上有过无比的辉煌,首先报道过竺可桢、袁隆平、李四光、陈景润、杨乐、张广厚、屠呦呦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人工胰岛素合成)。
但是,目前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中SCI 影响因子占据核心地位。同《自然》这样影响因子高达35的国外杂志比,《科学通报》只到了1。国内的科学家要评职称、研究生要毕业,不能不更多考虑高因子的国外杂志。好稿子流向国外,国内杂志稿源质量不好,引用更少,影响因子相对下降,大家有好稿子更不会来投,造成恶性循环。如果《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这些国内第一流的科学杂志都支持(hold)不住,别的杂志就可想而知了。
确实,我们最好的杂志现在无法同国外的顶级杂志相比,但中国的杂志都沦为二流、三流,国内最好的成果都发表在国外杂志上,这样的国际化,是不是我们能接受的结局呢?科技是新世纪的第一生产力,科技杂志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新世纪国与国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我们最好的人才、在国家巨额资助下做出的最新研究成果,都送给外国杂志,变成别人的知识产权,我们自己人要了解这些成果,还要掏钱去买版权。这真是我们每个中国科学家想要的结局吗?
有人说,这是暂时的,以后等我们的科技水平上来了,成果自然回流,那时再发展自己的杂志。那么,这个“以后”是什么时候呢?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世界第二,是不是要等到世界第一,或超出美国两倍的时候,再开始发展自己的杂志呢?是不是等到那个时候,就会忽然有一个魔法,让我们突然一下子能把自己的杂志办好呢?如果真有这个魔法,是不是可以从现在开始想一想,为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做些准备呢?
所以,从去年7月那一天开始,我感到我们应该觉醒,开始支持自己的杂志,从国家到个人都要有这个意识,而且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当时我正在整理我们小组关于汉字特有脑电波 N200 的研究发现, 因为结果比较新颖,本来想按一些朋友的建议,投到《Nature》或《Science》上去试试运气。照一个同行的说法,“发一个《Nature》获得二十年的学术地位”(呵呵)。但由于这个反思,我征得所有合作者的同意,决定投给《科学通报》,历经几个月审稿,最近接受了,昨天正式发表了,还荣幸登上封面。这可以算是我们小组对自己杂志的一个小小支持吧。
对期刊来说,一个人、一篇文章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这期间我也做了更多的考虑,认识到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鼓励科学家向国内杂志投稿,有一些想法和方案回头会整理出来。但问题是,国内人情之风太重,目前很难大范围做到像国外杂志那样比较公正的评审。还有,国外基准水平较高,评审过程作者获益较多。国内审稿过程容易存在不公正,或即使公正但审稿水准低,不解决这些问题,还会逼得学者们把文章投到国外杂志。
这样想着,我就对西方学术界通行的同行评审系统做了一些思考,结合中国的现实,提出了这个公评审稿系统。去年(2011)10月,《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系列16个杂志的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和另外7位中科院院士,带领杂志社的众多领导、资深编辑,访问中大、港大、科大和浸会做宣传,希望香港名校的研究者能投稿支持中国人自己的杂志。在浸会大学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我第一次介绍了公评的想法,得到不少编辑的认可。《中国科学》(信息辑)的主编李未院士还邀请我几周后在他们杂志的年度编委会上又一次给大家做了介绍,也得到不少学者的赞许,包括原来教育部的副部长赵沁平老师。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创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开始尝试“先发表,后评审”的新思路。所以,我把自己的这篇关于改革评审制度的论文投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表示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认识到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尽早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这里附上摘要。
在编委会上用的幻灯片可到这里下载 http://115.com/file/e73mgg5y#
全文可到这里下载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01202-774
公评审稿系统 —— 传统同行评审系统的一个替代性方案
张学新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 (email: jxzhang@cuhk.edu.hk)
摘要:学术论文评价目前普遍采用的同行评审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具体表现为,审稿效率低下、发表周期漫长,审稿人权责不相称,有损平等、自由的科学精神,评估随机性大、可靠性低,忽视对学术价值的真正判断,导致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本文提出一个名为“公评审稿”的替代方案,包括实名的公开推荐和匿名的公开评审两个过程,使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实现了清晰的功能分离,解决了发表注重快速及时,而评价注重慎重仔细这一根本矛盾。公评系统结合中国传统的举贤制度和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真正体现学术评审的初始动机,让优秀的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公评系统的公开和共享理念,能让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鲜活的科研活动中去,大幅度促进科学知识在不同层次群体间的传播,迅速提高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科研群体的研究水平,体现了民族文化中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目前我国科技水平跟西方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公评系统对成果评价这一科研活动的核心环节进行重大制度创新,有可能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走出一条中国科技发展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情报学;同行评审;开放评审体系;举贤;微博;共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