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淼

博文

一个美丽的童话

已有 3188 次阅读 2007-8-3 15:20 |个人分类:文学


常见到名人特别是文化名人,出来对读者或者比他们年轻的人说,有几本书影响了他们一辈子。前段时间好像博客上也流行开列影响你一生的10本书。

我见到这种情形常常觉得好笑,有什么样的书可以影响你一生呢?再说了,如果真的有那么几本书影响了你一生,它们也未必影响别人的一生。所以,我总觉得开书单是一种矫情。

仔细想来,其实不然。也许不会有几本书影响一代人哪怕是很多人,一个人的一生却可能被那么几本书影响着。

于是我开始回过头去细想,哪几本书影响了我的一生?

追溯到读大学前,我看过那时几乎还是禁书的《红日》、《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些书并没有影响了我的一生,虽然一个少年的朦胧的成人意识会被《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白茹以及《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和银环的暧昧关系所启发,《苦菜花》中还有一点更加露骨的描写。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当时流行的手抄本《少女之心》更加有效,所以,这本书应该可以归类于影响了我一生的书籍。

说《少女之心》对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很多人特别是70后和80后会觉得好笑。一点也不好笑,因为那时中国就是那样子,按照王小波的说法,那时中国人面对的知识环境是一种童稚状态。现在我们也许摆脱了童稚状态,进入了兴奋的少年发育状态。《少女之心》大概是没有人看了,新浪博客的首页也许可以代替《少女之心》来启发少年人。

读大学之前还有一本书对我有很大影响,那就是《毛选》的第4卷。这本书我不知看了多少次,被吸引的原因有二,一是毛指挥各大战役时的那种气势,二是毛的文风。我至今还觉得《毛选》第4卷中的白话文风格无敌。

读大学后看了更多的书。很多书不去提了,但不得不提的是金庸老同学的武侠小说。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在北大的新华书店无意间看到的,后来全班传读。第二本也许是在海淀一间租书铺看到的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再后来读很多油印本,一直延续到出国后我才将金庸全部读完。

上次我们在这里聊到几个人,王朔、王小波,还有图雅。王朔的书对我影响不大,我这人越到后来越不爱读小说,王朔的小说我没看过几本,但用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看过不少。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都看过,很喜欢。其实,对我影响更大的是图雅。有趣的是,这三个人都是50后,都是北京的。

图雅最早的作品也许可以追到1991年,1996年就在网上消失了,他的存在完全是一个童话。回国后我在网上也见过不少高人,但这些人一是因为出道还是比国外的那些人晚,二是因为说话多少还有些框框,没有一个人能象图雅那样让我从心底里佩服的。如今,国内几乎完全成了名利场,网上也不例外,偶尔出了个童话(曲别针换别墅)也是恶性炒作兼造假。图雅是一个真正的童话,出了这么大的名,后来竟然耐得住寂寞不复出。修正文化公司出了一本《图雅的涂鸦》,是他的小说集,在新浪可以看到

图雅的涂鸦

图雅还有一些随笔之类的文章,写得也很好。我说图雅对我影响大,不全是因为他的网文填补了我们在美国的空虚,还因为他的网文是我在网上写字的一个重要鼓励因素。如果我一直不回国,我这辈子大概也不会写中文,因为在国外只是看,不会有时间来写。我记得刚回国要填表,那一个难受,甚至有位老师说我的中文不好。现在我可以说,我用紫光打中文的速度和我打英文的速度基本相同了。

有人说图雅不复出,不是耐得住寂寞,而是他根本不在了。我不愿意相信这后一种可能,我宁愿中国人间还有童话存在。2003年,这个童话被一位早期北美网人瓶儿的一篇网文《和涂鸦擦肩而过》推到高潮。尽管大家置疑瓶儿的动机,我愿意用童话的心看这件事。瓶儿的文章网上转载了不少,见

和涂鸦擦肩而过

我在2003年也写了一篇谈图雅的网文:

寂寞高手

我楼下说到图雅,以为他是寂寞的高手。

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读图雅的,总之是在去美国的前后。知道有华夏文摘这个东西,大约是88年第一次去美国,哥大的一位朋友让我看的。那时还没有浏览器,每期的华夏文摘是电子订阅的。

从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底,我想去海外的中国人经过一个特别的时期,如同乡下人进城,有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物质上的冲击不须说了,文化上的冲击也不小。有个中文杂志,许多人如饥似渴地看。

看来看去,好文自然不少,然而妙文,恐怕只有图雅。

图雅写怀旧的文章,也写在国外的一些小事。不论写什么,有股韵味。韵味加见识加与生俱来的不急不徐的幽默感,这是我读图雅的印象。我读了多少图雅?不记得了,可能没读全。

然后图雅退隐了,然后大伙怀念了。图雅竟然成了传奇。

我推测,图雅的东西大概写完,没啥好写的了。没啥好写的,为什么还要写?

金庸写武侠,倒不是没啥好写的。小说本来是想象,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然而金大侠每次要超越自己,写到《鹿鼎记》,已到极致,无法超越了。所以在金庸那儿,故事也许还有,境界到顶了。所以,只好寂寞下去。也许他以为只有佛学没有境界的极致,于是转向佛。

图雅的寂寞也许不同于金庸。写完了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只好选择沉默。

如果我一直在美国,我可能还会十分怀念图雅,因为我只是看,从没想到自己也写点什么。

离开美国后,居然来到这里,居然也开始写点什么。一开始只是跟帖,受图雅的影响,以为口水是负分,行动是正分。当有了点行动了,才有扣负分的资本,才可以喷点口水。记得当时就用这话作为跟帖跟在某高手后面的,原来没有口水的欲望。后来受到一点儿挑战,居然口水起来。

现在还一直口水着,想着图雅,除了高手,还能说什么?

我偶尔会想到,也许当图雅积满行动的正分了,哪天又有口水了。在没积满之前,只好寂寞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7-5400.html

上一篇:世界是十维的
下一篇:乱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