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zhang

博文

柯达之痛与中国科技人员之痛何其相似

已有 3361 次阅读 2012-1-20 12:04 |个人分类:杂感杂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科技, 柯达

     新华社在报道柯达公司进入破产保护的报道中,记者用这样一句话描述了柯达的由胶片向数码转型时出现的问题:“柯达用自己潜心钻研的技术为人们‘烹制’出一场科技盛宴,最终却发现餐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
    记者的这句话是对柯达历史的真实描述。
     1975年,柯达发明了当时被称作“无胶片”的相机。柯达研究员史蒂夫?萨森(Steve Sasson)制作出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工作。他随后因这项发明获得了美国技术与进步国家奖。

   萨森如此解释这部全球独一无二的设备:它需要用23秒的时间将数字化的图像存储到卡带中。将卡带从相机中取出,并放在专门的播放设备中,就可以查看照片。专用的图片工具可以从卡带中读取数据,通过内插算法使100线变为400线,从而产生标准的NTSC视频信号,并发送至电视机。

   由于成本过高,柯达研制的全球首台数码相机并未被推向市场。直到1994年,柯达才推出第一款数码相机产品,即150万像素、基于尼康相机的柯达DCS 420数码单反。   

1975年,柯达发明了当时被称作“无胶片”的相机。柯达研究员史蒂夫•萨森(Steve Sasson)制作出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工作。他随后因这项发明获得了美国技术与进步国家奖。
1975年,柯达发明了当时被称作“无胶片”的相机。柯达研究员史蒂夫•萨森(Steve Sasson)制作出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工作。他随后因这项发明获得了美国技术与进步国家奖。
    柯达的经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它是数码产品起步并不落后,它为数码产品的成功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然而,它却被数码击倒了。
    我们中国人做出过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啊。可惜的是,它们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够走向市场,却越来越衰落。中医药就是一例,大飞机也是一例。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国际)(1)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记者接着写道:“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有人已经预言,柯达盛极而衰的历史将成为商学院中研究企业战略失败的经典案例。那么,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即便是柯达目前极力推崇的数码业务转型,也面临内忧外患:内部缺乏核心技术,外部面临激烈竞争,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好好看看啊。
   我们也应当在科技向商品转化方面多做点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53-530444.html

上一篇:东北冬天开的花
下一篇:小区的春晚
收藏 IP: 202.98.13.*| 热度|

6 吕喆 曹聪 张骥 戴德昌 zhangcz07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