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导师与研究生的“影”与“响” 精选

已有 5336 次阅读 2011-12-5 08:1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导师, 言传身教

    王德华老师昨天说“导师的一个重要是‘影响’”【1】。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并认为,导师一定要经常能让学生看到您的“影”,听到您的“响”,因为这种言传身教,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反之,学生也应该给导师一定的“影响”,同样要靠“影”和“响”。

    所谓“影”,就是导师本人要经常亲自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得到您。当然这既需要导师经常出现在实验室里,也需要学生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二者本来是缺一不可的。有些学生会抱怨N久都没见到(甚至没见过)导师,这一方面可能是导师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学生的问题,也可能是双方“对不上点儿”的问题。的确有些导师,不但其门下弟子众多,但同时又是“在职导师”(有一定的行政职务或企业兼职),必须按规定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到行政楼或企业的办公室里“坐班台”,只能偶尔来实验室“走走”,这时研究生想见导师一面是挺不容易的。不过,相信不是所有的导师都能达到“在职”这个级别和境界,很多时候是导师也算时常来实验室了,但有些学生却不经常来实验室,或宅在寝室里或跑到外面去“在职”,只是偶尔有事才来实验室一趟,如果没找到导师,就“很委屈”地到网上发表感慨说整天根本抓不到导师的“影子”。如果导师和学生任何一方都不是特别能在实验室“熬点儿”的“工作狂”,又缺乏必要的约定或预先沟通渠道机制,或者时间观念差、不守时却很急躁,是经常会发生导师和学生“接头”失败的情况的。例如,学生能起早,但却没耐心,不到8:00点就来到实验室了,等到8:30看导师没来就溜走了;导师要照料家务,经常要9:00多点儿才到实验室,结果每天两个人几乎都见不到面。在大家都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代里,沟通很不方便,这时导师可能对学生很恼火,学生自己也感到很郁闷。哪怕导师很负责任,学生也很勤奋努力,都无法摆脱这种源自个人生活习性的困局。

    这里所说的“响”,是说导师和学生不但要看得到“影”(见面),而且应该听得到“响”,要有面对面的直接言语沟通。【我忍不住拆一下字】把“响”字拆开,就是“口向”,从字面看也就是说一定要把嘴朝向讲话的对象。这当然是种“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用高音喇叭进行的“广播”。指导学生时,即使“广播”得再响亮,达到震耳欲聋的声强级,很多学生也不会认为是说给自己听的。只有师生之间面对面直接交流,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此时不在于声音有多响,而在于双方都听得清对方的响,进而知道对方所想。

    或许有些导师很忙,不得不经常出差甚至出国,因而没法直接看到真人;也可能学生正“在职”或“职在”,只能回原单位去做论文了,那也不要失去联系,而要尽量依托“意媒迩”(E-mail)多多交流,或通过在线聊天工具进行沟通,继续施加“影响”。

 

参考:

【1】       王德华: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514788&cid=13797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15011.html

上一篇:杂议中国人的“聪明”【撷英】
下一篇:人均22万的科研经费?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24 杨华磊 陈小润 李学宽 李泳 吴飞鹏 徐营 许培扬 罗晓敏 刘洋 方庆林 秦四清 文双春 唐小卿 刘艳红 曹墨源 吕洪波 武夷山 曹聪 陈安 孙康 wgq3867 xqhuang dulizhi95 zgg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