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门子弟的教育问题持续在媒体讨论,大家普遍把农村孩子进大学难归咎于教育不公。支撑这个论点的数据有两个,1、进北大清华的农村子弟分别不足10%与17%;2、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70-80%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由此断言,教育不公导致农村孩子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我不怀疑上述数据,但文章的作者对中国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历程与变迁似乎并不十分了解。在我看来,形成这种局面一点也不奇怪,我不认为它是由教育不公带来的,而是政府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也许很多农家子弟看到这里又要开始骂娘了,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道来。
为什么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大学读书的孩子大多农家子弟?难不成那个时候城乡教育就是公平的?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大学生统招统分,对于农家子弟来说,考进大学将意味着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修地球的日子,从此吃上皇粮。但考大学对于城里的孩子未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尤其对于北上广的孩子来说,考进大学将意味着毕业后可能要远离大城市,他们宁愿上技校或者不上学也不愿意离开故土,这就造成了城里孩子高考不如农村孩子的局面。那时的城市孩子进大学比例不如农村孩子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城市化远不如现在的规模大,最近的十几年,多少乡镇变成了城市?有人说现在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接近1:1,我不相信这个数据,但我相信,现在的城市人口远比二三十年前多得多。而形成新型城市的这些地区大多是教育比较发达的农村或城市近郊。如此看来,城乡高考招生比例发生逆转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城市的教育条件本来就比农村好(你永远不要指望农村的教育条件与城市一样好,个别地区或有可能,普遍意义上讲,基本不可能,任何政府都很难做到,这是国情决定的),城里的孩子智力不比农村孩子差,凭什么城市孩子高考不如农村孩子?这就好比我们跟美国人比科研,我们的科研条件不如人家好,我们的收入不比人家高,我们的脑袋瓜不比人家聪明,我们比人家落后了几十年,现在却要赶超他们,你当人家都在睡大觉么?
人们看到了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与条件的差距,大呼教育不公,可你们是否想过,城里的孩子为了从小学升到好的中学,从中学升到重点大学,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家长们为了望子成龙需要付出多少精力与金钱?孩子除了日常上课,还得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很多时候家长成了陪读,你们只看到城里的孩子上了一线高校,你们可曾看到城里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多少汗水与辛劳?农民们是很辛苦,为了孩子能上大学,没日没夜地挣钱,市民们也没闲着,他们除了教育儿女,也得一天八小时地辛苦操劳,谁都活得不容易。我没有做过统计,不知道“官二代”、“富二代”在一线高校中占多大的比例,但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大学教师,我可以认真地说,在高考问题上,谁都很难在招生环节做手脚。以前大学领导还有“点招”的权力,现在连这个权力都没有了。我倒是担心,现在在某些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倒是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公正现象。
我以为,《南方周末》那篇文章纯属没事找事,我更奇怪,年轻的学子们不了解历史发发牢骚不奇怪,作为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的很多教师,为什么也深深陷入了这个伪命题中?这是个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你也许会反问我:“那你为什么连篇累牍地发表这方面的博文?”你只要仔细读一读我的文章就知道我说的跟你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我赞成改善农村教育条件,让农村子弟也能享受到接近城市水平的教育,但这很难。退一万步说,即使做到了,除非城市子弟对高考不感兴趣,农村子弟仍然难以与城市子弟相抗衡,因为城市子弟的教育过程是学生、教师与家长三者的交互作用,还有家庭较强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请问广大的农民朋友,你能做到吗?你能为你孩子的教育付出多少精力与金钱?不要责怪社会,教育与其他行业一样,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例的,这种付出绝不仅仅是金钱的付出、体力的付出。客观的差距决定了高考的差距,所以农村子弟没必要怨声载道或者自怨自艾,如果你坚持走高考这座独木桥,那你就要做好需要付出比城里孩子更多努力的准备才行,拿出当初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对付国民党的飞机大炮一样的精神来应付高考,而且还不能存太高的期望值,先闯出来再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