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论文撤销之后“谬种”仍会流传 精选

已有 10100 次阅读 2011-5-16 08:15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撤销之后“谬种”仍会流传

□武夷山

 
两位《自然》记者Decan Butler和Jenny Hogan在2007年5月1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总447卷7142期)上发表文章Modelers seek reason for low retraction(建模者寻找论文撤销率低的原因)。文章介绍说:
 
Murat及其同事下载了PubMed数据库从1950年至2004年的940万篇文章,发现其中596篇文章后来被撤销。一般说,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撤销的论文也较多;影响因子低的期刊,撤销的论文较少甚至从未撤销过任何论文。
 
他们建立了一个模型来估计,撤销多少论文才“合理”。对于940万篇论文的总量,他们估计至少应撤销1万篇,估计的高限值则是10万篇。而现实情况是只撤销了不到600篇。
 
不过,Murat及其同事的这项研究在发表之前并未经同行评审。
 
对这项研究持批评意见的人说,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制定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官方政策,其他国家的相应动作比美国更晚。因此,将那么早的数据一并拿来作分析,意义不大。
 
我觉得,准确估计出论文总量中有多大比例是应该被撤销的,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有关论文被撤销后,如何处理早已收入各种文献数据库的这些论文?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想过一个问题:科技期刊编辑部或文章作者若发现已发表文章当中的小错误(无论是数据的、错别字的还是其他性质的错误)后,会在后来的期次中登出“勘误”或“更正”,但又有什么用呢?比如我是一位读者,我发现一篇文章(含有后来被“更正”的错误)很有意思,就复印了这篇文章。可是,我从未读到登载更正启事的那一期,于是,那一错误可能就从我这里谬种流传下去了。比如,原来的某一数据是错误的,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偏偏引用了这一错误的数据。后人说不定又引用我的文章……
 
解决之道,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读到更正启事后,就找到那期含有错误的文章,用粘贴、涂改等方式将错误改正过来。当然,真要这么做,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现在全世界不计其数的图书馆,有一家图书馆做过这样的工作吗?不做,就可能谬种流传。
 
对于数字化期刊,按说修改原文的错误是比较容易的。可惜,似乎没人去修改原文的错误。数字化期刊编辑部能做到在发表“更正”启事的同时,加一个通向含有错误的文章的链接,就算不错的了。
 
同样,虽然期刊编辑部宣布撤销了某篇文章,可是,收入这篇文章的所有文献数据库都将此文删除了吗?所有图书馆都在该期纸本期刊上作出“此文被撤销”的标记了吗?不删除,不标记,读者怎么知道这是一篇被撤销的文章呢,尤其是在“撤销声明”发表了多年之后?有的被撤销的文章还是高被引论文,即使已经被撤销,不知情的作者在以往引用者榜样的带动下,还会继续引用这样的论文。
 
所以,大型文献数据库和大型图书馆若不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撤销了的论文恐怕还是“阴魂不散”,甚至“肉身不腐”。
 
对于有水平的研究人员,言之无物的所谓垃圾论文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不理会它就是了。但是,面对已被撤销但仍然在数据库和图书馆里安之若素的论文,即使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也不一定能看出其有什么异样,照样会认真阅读甚至加以引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被撤销的论文比垃圾论文还要可怕呀!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05-16 A3 观察 评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44549.html

上一篇:天才的尼采
下一篇:[转载]回忆周海婴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41 胡泽文 吴吉良 许培扬 李泳 张伟 虞功亮 曹聪 刘用生 梁进 王桂颖 刘全慧 张天翼 唐凌峰 何学锋 苏学 李学宽 黄晓磊 吉宗祥 肖重发 鲍海飞 梁建华 王修慧 张树风 谢晓华 鲍得海 吕乃基 杨月琴 曾红 曲津华 何士刚 李永丹 王守业 徐迎晓 吕喆 徐长庆 严志远 阎建民 刘钢 liguoshuai shh315 fengzhigu1

发表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