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逐个评论大卫•格罗斯对“物理学的未来”所提25个问题(7)

已有 2659 次阅读 2011-5-12 12:59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物理学, 大卫, 格罗斯, 量子力学及其场论

逐个评论大卫·格罗斯对“物理学的未来”所提25个问题(7)

6量子力学

((6))

 

现代物理学的另一个理论支柱是量子力学(QM)。有趣的是,这次会议上,许多最卓越的参与者都在询问,QM是不是自然的最终解释。一些人如霍夫特(t’Hooft)就提出,在极小距离上QM可能失效,并设想它将被一个决定论性的理论所代替。拉格特(Tony Leggett)关心QM是否会在大型的复杂系统上失效。理由如下:所有学习QM的人都知道,当你开始考虑薛定锷猫的时候,你就会有点不舒服。在理解猫是如何处于一种死了和活着的叠加态的时候,就会有点困难。或许QM不能描述猫;或许对于大型的复杂系统QM可能失效。实验家非常努力地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大型的宏观复杂系统上检验QM的尝试,为实验物理学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彭罗斯(Roger Penrose)相信,在你试图描述心灵(mind),或者一个具有意识的系统的时候,QM将会失效。维格纳(Eugene Wigner)也相信这一点。就个人来说,这三个问题,对我,构不成问题,量子力学我也看不出存在什么问题。但是第四个问题却是同样困扰着我。我们如何使用QM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描述?讨论宇宙的波函数的意义是什么呢?在当前的暴涨理论中,林德(Andrew Linde)等人在谈论宇宙的不同区域的内部暴涨,内部暴涨产生了一长串宇宙,所谓“多宇宙”(multiverse),不同的宇宙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描述这样一个“多宇宙”的QM意味着什么?

 

评论:

排除自相矛盾的所谓“波、粒2象性”观点,直接将各时空多线矢“相宇”的统计力学得到的,“显含时”的最可几分布函数作为相应的波函数,改造和发展通常量子力学和场论,建立起各相应的时空多线矢量子力学和场论。而通常量子力学和场论只是其时空1-线矢的特例。

又由于,一切运动方程都可表达为正则的形式,即都可仅由相互匹配成对的各类(n)多线矢和矢量场各分量模长的函数表达,因而大量粒子的各类(n)物理量多线矢和矢量场一切运动方程的宏观效应就都可类似地求得,从而建立起相应各类(n)多线矢的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和场论。

量子力学和场论只是大量粒子按4维时空多线矢统计得到的宏观效应力学和场论。

但须注意,对于各不同类的多线矢(例如n=41-线矢和n=1222,1-线矢),其正则运动方程,波函数,因而相应的量子力学都各有差异,不能混同,否则,就会出现诸如: 通常量子场论中所谓“自发破缺对称性” 等的问题。

通常的量子力学都只是非相对论性的,或限于在Euclid时空,仅对3维空间1-线矢的简化近似。

Dirac考虑到通常的量子力学不满足4维时空Lorentz变换下的不变性,而

人为地引进4个反对易的44列矩阵,使其满足相对论的要求,而建立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也仅适用于4维时空1-线矢。

“最可几分布函数”只是描述大量粒子在时空的统计分布;只能表明各相应粒子在相应条件下,在各相应时空位置出现的几率。

因而,甚至在单个粒子不能出现的地点,例如:穿过某种通常不可逾越的屏障、或在通常应为真空的位置,也可能以一定的几率出现 (隧道效应、或量子真空能量涨落)。而且既是对大量粒子的统计结果,就容易理解多个粒子的统计分布彼此关联、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所谓“粒子缠结” 以及各种“起伏现象”等,而不致将其误解为来自单个物质粒子的“不确定性”。

因此,哪些由于将大量粒子统计结果和集体表现的“波动性”当作单个粒子具有“波、粒2 象性”,和将大量相互匹配成对的各类(n)多线矢或矢量场相

应各分量模长的均方差不能同时为零的统计效应,“测不准关系”,当作单个物

质粒子具有“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诸如:“颠覆认知哲学”,“不确定的世界”等,否定“因果论”、“决定论” 的一切错误哲学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443343.html

上一篇:一个老智商测试的精确解
下一篇:逐个评论大卫•格罗斯对“物理学的未来”所提25个问题(8)
收藏 IP: 123.116.113.*| 热度|

3 张欣 邱嘉文 任春年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